學過中醫學的人都知道,燥與濕是人體病理上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而且在治療燥證時需要用濕潤的藥物,治療濕證時需用用燥性的藥物,那么,燥與濕會不會在同一人體同時存在呢,有沒有燥與濕同時存在的病理現象呢,中醫治療時能不能用潤燥與祛濕同時進行呢?在了解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先了解一下燥與濕的概念及臨床表現。
首先,燥證是感受燥邪或機體津液虧損所表現的證候,是秋天的主氣,故燥病多見于秋天,可分為外燥與內燥。外燥與氣候環境干燥有關,內燥則是由于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或熱性病后期,或汗、吐、下后所致。外燥邪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常從肺衛開始,燥邪致病由于干燥易傷津液,表現為體表肌膚干燥,如燥邪傷及臟腑津液,責出現組織器官干枯不潤的癥狀,如口鼻干燥、皮膚干燥皺裂等。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外合皮毛,外感燥邪,最易傷肺,而致干咳少痰、口鼻干燥。
燥邪所致的燥證常分內燥和外燥兩類。外燥分為熱燥和涼燥,熱燥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干咳或痰少而粘,胸脅疼痛,皮膚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脈浮細數。涼燥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干咽燥,皮膚干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干,脈浮細。內燥表現為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燥無津,脈細澀等。
那么,與燥相對應的則是濕,濕的臨床表現是什么呢?
濕指的是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濕濁,阻遏氣機與清陽,以身體困重、肢體酸痛、腹脹腹瀉、納呆、苔滑,脈濡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因外濕侵襲,如淋雨下水、居處潮濕、感受霧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運,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為濕濁,或多食油膩、嗜酒飲冷等而濕濁內生,前者稱為外濕,后者稱為內濕。但濕證常是內外合邪而為病,故其證候亦常涉及內外。濕為陰邪,具有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黏滯纏綿,重濁趨下等致病特點。臨床表現多為起病較緩而纏綿,以困重、酸楚、痞悶、膩濁等為證候特點。
通過以上對于燥和濕的了解,我們知道,燥證是機體感受燥邪或機體津液虧損所表現的證候,濕證是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濕濁所表現出來的證候。
可以看出燥與濕是人體病理上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按理來說不會在人體同時出現,但為什么在臨床上經常會見到燥、濕同現的證候呢?
這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尤其內臟,其特性不同,所以會出現燥邪,濕邪同時存在的病癥,如感受濕邪,因為脾則喜濕而惡燥,則出現脾濕的癥候,而胃喜燥而惡濕,則胃并不出現濕邪為患的證候,如復感燥邪,則可出現,胃燥而脾濕,
另外,因為濕邪具有流動性且易導致人體津液代謝失常,所以,津液不到之處或濕之不到之處則可出現燥證,同樣,本來有濕邪之人,復感外燥,但燥之不到之處仍為濕證。
或病人素體有濕或有內燥,復感外燥或外濕則表現為燥濕相混,如肺癌,肺結核等病人,表現為口渴,燥熱等燥證的同時,又表現為咳嗽咯痰等痰濕癥候,如有的糖尿病病人既表現為口渴,口干,唇燥等燥熱證,又表現為下肢腫脹等寒濕證,在治療時,則需要潤燥與祛濕同時進行,如傷寒論中治療肺痿的麥門冬湯則用麥門冬,人參潤燥,用半夏燥濕。
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在治療燥證時必須要注意有無濕證的存在,治療濕證時需要注意有無燥證的存在,只有這樣,才能對疾病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