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吃飯聚餐、走親訪友,正是考驗孩子教養(yǎng)的時候。這些春節(jié)禮儀,一定要提前告訴孩子哦~
作者 | 可樂媽
最近,馬上要過年了。
剛好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媽媽曬出的10條關于春節(jié)的規(guī)矩:
一、見到客人主動問好拜年;
二、拜訪親友不空手、不亂拿東西;
三、聚餐時注意長幼有序、不要擺弄餐具;
四、不主動索要紅包;
五、大人交談時,不隨意打斷、插嘴;
六、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七、和父母一起準備茶水、點心;
八、留意客人的需求;
九、客人離開時禮貌道別,和父母一起送客;
十、多說吉祥話,少抱怨。

對此,不少網(wǎng)友紛紛點贊:
“說得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只有小時候給孩子立規(guī)矩,等他們長大了才能有出息。”
正所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一個有規(guī)矩的家庭,不僅能讓孩子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還能夠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
而春節(jié)期間,正是一個教孩子學習禮儀、尊重他人,學會與世界相處的好時機。
今天,我整理了一些過年期間很容易被忽略的規(guī)矩,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有所借鑒——

說話的規(guī)矩
俗話說,童言無忌。
可有的孩子的“童言”是天真爛漫,而有的孩子的“無忌”,在他人的眼中卻成了不知分寸、毫無教養(yǎng)。
要知道,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既能成為遞出去的名片,也能成為栽跟頭的絆腳石。
特別是在春節(jié)這樣一個闔家團圓的好日子里。
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哪些話不能說:
吃魚時不能說“翻”。由于“翻魚”和“翻船”、“翻車”同音,把魚倒轉(zhuǎn)一面時,可以稱為“掉頭”,寓意安全歸來;
煮餃子時,如果餃子皮破了不能說“破”,而要說餃子“掙”了;
詢問客人時,不要說“還要飯嗎?”,而應該問“再添點嗎?”;
過年期間,不能說“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等晦氣的話;
不小心打碎東西了,記得趕緊說一句“歲歲(碎碎)平安,破財消災”。
同時,除了“新年好”,父母還可以教孩子幾句祝福語:
遇到爺爺奶奶輩的人,可以說“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遇見和爸爸媽媽年紀差不多的人,可以說“祝您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遇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說“祝你學業(yè)順利,好運連連”。
好好說話,是最低成本的教養(yǎng)。
一個孩子縱使有再漂亮的外表,再優(yōu)秀的成績,若一出口就是刀子,那么所有好的品質(zhì)都會被掩蓋。
相反,一張會說話的嘴,足以讓孩子如魚得水、備受歡迎。


聚餐的規(guī)矩
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發(fā)生了兩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夜飯,一家子人有說有笑地吃著飯。
表弟的兒子也在場,他只要一看見自己喜歡吃的菜,就伸長了手臂去夾,用筷子在碟子里挑挑揀揀。
別人還沒吃完,他已經(jīng)弄得桌子上一片狼藉。
這時候,他卻把筷子一甩,一臉嫌棄地說:
“太難吃了,我再也不來你家了!”
留下一桌子大人面面相覷。
弟媳婦見了,也只是輕輕拍了兒子一下,笑道“這孩子一向沒規(guī)沒矩”。
而那天同桌的,還有一個姐姐的女兒。
小女孩雖然只有四五歲,但全程都安安靜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有人給她夾菜,她立馬表示感謝。
如果覺得好吃的話,還會分給媽媽一半:“媽媽你也吃。”
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小小一方飯桌,其實最能體現(xiàn)一個孩子的家教。
過年期間,少不了家人朋友聚餐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提前告訴孩子這幾件事:
長者為先,作為晚輩,孩子要等長輩先動筷子,自己再開始吃;
就餐的時候,不要跑來跑去,不要站在凳子上,也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在碟子里翻找、攪動;
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
嘴巴里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
如果是招待客人,要記得“茶七飯八酒滿杯”,即是倒茶以七分為限,給客人添飯以八分為準,給客人斟酒則要酒滿杯盈;
如果是去別人家做客,用餐完畢后不要抱怨飯菜不合胃口。
吃品見人品,餐桌見三觀。
現(xiàn)在的父母給孩子的飯碗中添加營養(yǎng)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教孩子飯桌的規(guī)矩和禮儀。


待客的規(guī)矩
由李炳南老居士講解的《常禮舉要》一書中,記述了不少關于待客的規(guī)矩:
比如:
“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每門必讓客先行,入門必為客安座。”
“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
而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自然也有義務幫助父母招待客人。
在迎來送往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對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認知,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成為一個言行得體、懂事體貼的人。
客人來之前,可以和父母一起準備茶水、點心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主動幫客人開門,表示歡迎,請客人坐下;
不能主動向客人索要紅包;
對于客人贈送的禮物或者紅包,要雙手接過,并表示感謝;
留意客人的需求,比如,客人需要使用衛(wèi)生間時,孩子可以幫忙帶路;
與客人交談時,不要一直看手機、電視;
客人離開時,和父母一起將客人送到樓下或是車站,禮貌道別。
教育學領域,通常將3到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這一階段,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也是孩子性格、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給孩子立規(guī)矩也會事半功倍。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熱情、禮貌的人。


拜年的規(guī)矩
前段時間,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河南信陽一位女孩回家時,看到了無比慘烈的一幕:
自己的房間滿地都是垃圾、零食玩具被丟得到處都是、梳妝臺上的化妝品更是無一幸免……

原來,當天一位親戚帶著兩個男孩來家里做客。
女孩的媽媽去廚房做飯,一時沒看住,事情就發(fā)生了。
評論區(qū)內(nèi),網(wǎng)友紛紛表示: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讓親戚照價賠償唄。”
“我就不信這孩子在家里能這么熊,父母和孩子都沒有珍惜別人家東西的意識。”

網(wǎng)友的評論固然有些尖銳。
但身為家長,如果沒有好好教育孩子,難免他以后不會被人指著說“沒教養(yǎng)”、“熊孩子”。
而那些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早已教會了孩子做客的規(guī)矩:
進門后,先向主人問好;
未經(jīng)允許,不要動主人家的東西,或是進主人家的臥室;
坐姿要端正,不要蹺二郎腿,更不要把腳搭在別人家的茶幾上;
當大人交談時,不要隨意打斷、插嘴,如果有話要說,可以通過眼神、拉扯衣角等示意父母;
離開時,對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謝。
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覺得規(guī)矩會束縛孩子的天性。
卻忘了,沒有規(guī)矩的自由,才是埋藏在孩子體內(nèi)的一顆定時炸彈,終有一天會讓孩子自食惡果。
規(guī)則,看似是一種約束。
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也是一種保護,讓孩子走向光明寬廣的未來。

有句老話說得好,小樹在砍,孩子在管。
小孩子哪里明白什么是非對錯,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輕松、有趣,卻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們的影響。
而父母那一句“沒關系”,只會讓孩子以為真的無所謂,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最終,越來越無所顧忌,頻頻闖禍惹事。
實際上,家庭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后沒有兒戲。
父母可以無條件地縱容自己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永遠不會。
與其讓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就教孩子懂禮儀、守規(guī)矩,告訴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傳統(tǒng)禮儀之邦。
這些過年期間的規(guī)矩更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千年文化,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重視起來。
畢竟,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chǎn)。
點個【贊吧】,從今天起,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把尺子。
讓他懂分寸,知禮儀,守規(guī)矩,成為笑到最后的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