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熊專欄】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教你三個步驟
原創作者|紫翎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特別讓人心痛的新聞。
河南一名14歲男孩,在和同學玩時,不小心把嘴里含的圓規針,吞了下去。
怕被父母責罵,他沒敢告訴父母,在疼痛與恐懼中度過了4天。
后來,因為一件小事,男孩又被媽媽批評。
在驚恐中,男孩說出了自己誤吞圓規針的事。
在媽媽的責罵聲中,緊急送往醫院,幸運的是經過手術男孩脫險了。
那時,圓規針已經生銹,扎進男孩的肺部,距離心臟也僅僅有幾毫米。
因為害怕被責罵,所以不敢說,男孩險些送了性命。
在親子關系中,溝通已經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個大難題。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橋梁,別讓懼怕成了你們之間最大的障礙。

01
無視孩子的感受,父母永遠是對的
一次和朋友在餐廳吃飯,鄰桌是一家三口,他們正在等菜。爸爸媽媽都在玩手機,旁邊5、6歲的小男孩在玩著餐具。

剛開始小男孩玩得挺開心,一會兒用筷子擺一個小兔子,一會兒用紙巾擺一個笑臉兒,他高興地讓媽媽看。
媽媽眼睛都沒離開手機,輕聲地說:“嗯,挺好看的”。
小男孩又讓爸爸看,爸爸手在屏幕上快速地移動著,像是在打游戲,并沒有搭理男孩。
小男孩失望極了,嘴里卻仍舊叫著“爸爸,爸爸,快看”。
爸爸不耐煩地說了一句“你自己玩吧。”
這時孩子一邊去拿媽媽手里的手機,一邊著急地說“你們快看啊。”
媽媽拿回手機,命令孩子道,“你就不能老實一會兒,一會菜就來了,趕緊坐好了。”
看著小男孩委屈的樣子,實在是令人心疼。原本是開開心心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成果,換來的卻是爸爸的敷衍和媽媽的苛責。

父母本應該是最理解孩子的,最不應該無視孩子的人。
可這樣的無視每一刻都在上演。
朋友家有個小孩,總是吵著要去游樂場玩,最后沒辦法,朋友只好說,你考試考好了就帶你去。于是,孩子拼命地學習,當取得好成績后,迫不及待地找父母來兌現承諾,父母卻以忙為借口拒絕了,孩子也只能失望了。
父母不講信譽,無視孩子感受,時間久了,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
陶行知說過:“我們對于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難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重視起來,孩子會覺得有存在感,是被愛的。

02
教育孩子,父母總是暴力對待
布萊特說過:“暴力決不是一種治世良藥”。
由于受到老一輩人的影響,父母總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私有的,可以隨意打罵,可是,造成的嚴重后果卻是無法挽回的。
比如,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14歲初三男生張某銳,因為與兩名同學在班級里打撲克,被班主任老師發現后,請了家長前來配合管教。

通過視頻顯示,張某銳的媽媽來到學校后,在走廊中,不是詢問孩子具體情況,而是當眾扇了張某銳兩個耳光,嘴里不停地訓斥,還用力掐住孩子的脖子,往墻上撞。
隨后,過來一位老師上前勸阻張某銳的媽媽,并將其帶走。
這時走廊里,還有很多的同學和老師。
在媽媽走后不久,張某銳沉默了一會兒,轉身爬過欄桿,從5樓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
速度快得連對面的同學都沒來得及上前阻攔。
當晚9點,張某銳被宣布死亡。
你既然敢打我,那我就用死亡的方式,來報復你,讓你遺憾終生。
小小的生命,正在如花般地綻放,卻凋落于母親的掌下。
有網友說是孩子太過于脆弱,缺乏抗打擊能力,性格太極端;有的網友說家長的教育方式太過于粗暴,無論如何不應該當眾打罵孩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可不管是哪一種都暴露了親子教育的社會問題。

美國唐.艾里姆說過:“掌握好責罵和訓斥的方法和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有些傷害是不可逆轉的,那就是生命的代價。
桂林一11歲男孩,因為作業問題與父親在家中發生爭執,然后從21樓縱身跳下。

無獨有偶,一名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自殺,原因是他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回家的路上母親一直在責罵。
近期也有這樣的視頻,一女孩想要跳河,被消防員救了上來。剛一落地,女孩的父親就是一頓狂扇耳光。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脆弱的像清晨的露珠,雖然美麗,但易碎。
孩子不需要承受我們的憤怒之愛,而是需要一個擁抱,所謂是愛之深責之切,但要注意方式。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家長找到正確的方法,才會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馬克思也說過:“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溫柔而謹慎。”

03
父母有方法,溝通有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教育方面要終身學習。
(1)父母與孩子換位思考
父母與孩子換一下位置,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給的建議,達到有效的溝通。
(2)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有人說:“傾聽是人的本能,傾聽代表著理解和接納,”親子之間最大的障礙是很大程度上傾聽的缺失。
傾聽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敬。孩子在說話時,無論表達的是否清晰、完整、我們都要有耐心地聽完,等孩子表達完了再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樣孩子才能敢說,喜歡說,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用愛滋養孩子的心靈。

(3)父母與孩子要平等似朋友
一切最好的關系都是建立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之上。
父母與孩子發生意見不統一時,父母要像朋友一樣,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為什么孩子有些話愿意跟朋友說,卻不能和父母說。
因為父母給的最多的是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而朋友之間,給的最多的是建議,留下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像父母那樣用命令的語氣。

教育好一個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事情,有效的溝通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孩子身上優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處理方式。
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是理解,是關注,是有效的溝通,不是讓恐懼占據主導地位。
作者簡介:
筆名:紫翎,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文藝小青年兒。
座右銘:如果把才華比作劍那么勤奮就是磨刀石。
(本文由紫翎原創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