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
還在要在這個人生的第一站待滿18年,成年以后,才能脫離家庭的教育和管理,走進大學,走進社會。
所以,家庭教育也成為人的第一教育,父母作為第一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人,取決于從小所在的家庭環境。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家庭生活也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那么,我們改如何建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呢?筆者認為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應該是一個“穩定和發展”的環境,這種環境,需要經過一下幾個方面進行塑造:
1、成功性
追求成功在許多人看來是一種功利的思想,那是因為世俗對于成功的定義普遍局限于功名利祿的狹隘理解中。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和重新定義“成功”的概念。跟孩子一起制定個人成長和進步的目標,幫助他為實現這個目標,應該制定的計劃,取得階段性的成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可以營造出一種“勤奮、有追求、有成就”的成功性家庭環境。
2、文化性
精神豐富的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享受生活的盛宴。欣賞美、感受美、享受美,是人作為人而區別于動物的原因。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是為孩子開一個天眼,在長大以后,除了每天趴在工作間里像動物一樣勞作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看見、發現和感受到超脫于物質層面的藝術之美。如果可以,多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多去看一些展覽,每周開的家庭會議,除了談論吃喝玩樂,可以談點社會、政治、科技和文化之類的事物,讓孩子們分享他們搜尋、發現的神奇之物。
3、道德宗教觀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現在很多早教也開設了許多國學課程,比如《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就是從小向孩子灌輸“長幼序,友與朋”、“首孝悌,次謹信”。在這些傳統道德教育中,孩子們被灌輸的第一要義就是“孝”,尊敬長輩父母,但是成人往往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冠以“孝順”,孝的表現就是“順,順從,聽話”,這是錯誤的道德教育。所以,正確的道德教育,需要父母自行梳理,形成規范,然后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
4、組織性
家庭是最小單元的社會組織,所以,家庭也是一個組織。維護組織,需要家庭成員具有組織意識,組織行動力。一般常說,男主外,女主內,也是一種組織行動的模式,但是這種簡單的模式不再適應當下社會對家庭的要求。家庭的組織性,需要更加具體細化的探索。可以從家庭分工、家庭物品歸置、家庭計劃制定、家庭成員時間觀念的培養,各方面去加強家庭的組織性。
5、控制性
我們常說,要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因此有許多家庭完全放任孩子不管,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從而帶來了一系列未成年犯罪的事件,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孩子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多時候都是由于小時候犯錯得不到管束,家長未能給予控制導致的。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不是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要告訴孩子做人的底線,已經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作息生活規律需要有明確的控制,其他底線規則,可以通過家規的方式進行約束。
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種教育的方式。即便不幸的家庭有各種不幸的生活,但是幸福的家庭總是一樣的,那就是:
擁有良好的家風,健康和諧的心理成長環境,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以及充滿學習樂趣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