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家長在抱怨,自己與孩子之間有隔閡,父子或母女之間的興趣愛好都沒有在同一個頻道上。
“我喜歡的,他不喜歡,怎么沒有遺傳到一點我的興趣愛好呢?”家長想知道孩子的喜好,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情感,就需要學會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世界。

小帥的爸爸是一個乒乓球愛好者。這個周末,在市體育館有一場乒乓球比賽,小帥爸爸認為兒子應該有和他一樣的愛好,就滿懷希望帶上兒子去看比賽,他原以為孩子會很興奮。
沒想到才剛剛打了幾個熱身球,小帥就有點坐不住了,吵著要回家:“我不想看了,打乒乓球好沒意思?!卑职衷尞惖貑柕溃骸皫缀跛械哪泻⒆佣枷矚g乒乓球,你怎么會不喜歡呢?”小帥沒有說話,轉身就離開了體育館。爸爸有些生氣但還是強忍著脾氣牽著他往回走。
當路過一處生態公園,地上落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落葉。小帥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開始仔細觀察著樹葉,還興奮地告訴爸爸:“這個是白樺樹葉,這個是銀杏樹葉,這個是楓葉。黃的、綠的、紅的,漂亮極了?!?/p>

望著在樹叢中不斷地尋找各種顏色和形狀的樹葉的小帥,爸爸若有所思,本來他打算給小帥報乒乓球特長班,現在看來孩子興趣不在此,也許參加學校的自然科學興趣小組更適合他。
從那以后,每到周末,爸爸都有意地帶小帥來公園,和他一起彎腰收集各種樹葉,有了爸爸的支持和陪伴,小帥覺得爸爸真好!每天的日子變得開開心心,也更愿意對爸爸傾述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年齡雖小,但他們已經能夠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看待、分析身邊的一切事物。家長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就會經常出現和孩子不協調、不同步的現象。
家長只有做到轉變自己,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世界,就能開始明白:為什么在你們眼中平淡無奇的東西?在孩子看來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神奇!
那么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想了解孩子,弄清楚他們有時候為什么不聽話?家長應該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同一個視角高度,再看看四周情形就會明白,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歡跟家長逛超市?因為孩子在超市里面看見的都是一雙雙腿。

2、換位思考,換一個角度
從孩子角度來看問題,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就不會覺得孩子的想法無理取鬧了。當孩子與你產生認識上的沖突時。
比如,生病了,孩子不想吃藥。家長在一旁苦口婆心說良藥苦口利于病是沒什么用處的,因為孩子的想法很簡單,藥太苦了,喝不下去。
孩子晚上不想睡覺,家長先別忙著動怒,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就明白,因為孩子貪玩。這是天性,如果強行制止就是抹殺天性。因此,換位思考能讓家長與孩子之間關系更融洽。

3、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替孩子報了數不清的興趣班、特長班,強迫孩子去學習,培養那些家長以為的興趣愛好。孩子其實學的一點也不快樂,還不如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己的選擇,孩子將來就會用優秀來報答你。
最后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小題目:
問:上課鈴聲響了,為什么沒有一個學生在教室里面?
歡迎留言討論,每天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熙熙爸爸教育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