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已逐漸為全社會所關注,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對照一下自己吧,做最陽光的年輕人!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八個標準(理想標準)
一、智力正常
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欲,樂于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情緒健康
情緒健康的主要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樂觀開朗,充滿熱情,富有朝氣,滿懷自信,對生活充滿希望,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泄,不過分壓抑,情緒反應正常)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推動人們采取各種行動,克服困難以達到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為實現預定目標在行動中能表現出較多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自制力,機智靈活地克服困難、堅忍不拔,持之以恒,不受外界誘惑,不良習慣多而難以改正,缺乏主動性,優柔寡斷、輕率魯莽、害怕困難、頑固執拗、易受暗示,容易更換目標,甚至一曝十寒。
四、人格完整
人格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質的獨特綜合。人格完整指具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包括:①人格要素無明顯的缺陷和偏差;②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③人生觀正確,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④人格相對穩定。如果一個爽朗、樂觀、外向的大學生無緣無故的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向,那就有可能是他的心理不健康了。
五、自我評價正確
自我評價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能力和特點,以及自己所處的地位、與他人及社會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當的自我評價,他們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優缺點能客觀評價;同時,能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度,不驕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價,自高自大,自我欣賞,還有的是自暴自棄。
六、人際關系和諧
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于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于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社會適應良好
社會適應指對社會環境中的一切刺激能作出恰當正常反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不回避現實,主動面對各種挑戰,妥善處理環境與自身的關系,創造條件使自己始終處于有利環境中。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則相反。
八、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
大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
(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