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友提問:
有很嚴重的的厭學心理怎么辦?我已經(jīng)高二了?
高二有嚴重的厭學心理怎么辦?
已經(jīng)高二了,確實是該著急這個事情,馬上就要進入高三的高考備戰(zhàn)了,如果一直長期有嚴重的厭學心理,確實會對高考成績造成嚴重的影響。
“高二”這個特殊時間節(jié)點,本身就會讓人很焦慮,加重厭學的情緒。
曾經(jīng)有一個女同學向我求助一個問題“老師,我很害怕蜘蛛,我一看見蜘蛛就情緒失控,亂丟東西,我有什么辦法不害怕蜘蛛嗎?”
對于她的問題,咨詢結(jié)束后,她還是害怕蜘蛛。
我既沒有進行暴露療法,也沒有深挖什么早期事件。
僅僅只是教會她怎么驅(qū)趕蜘蛛和打蜘蛛,問題就解決了。
還有一個男生,他因為害怕和別人對視交流,每次都讓人感覺慌慌張張的,已經(jīng)對他造成了社交困擾了,他希望我讓他不再害怕溝通,社交時不再緊張。
這個問題我也沒按照他的想法解決,他還是很害怕溝通,社交時也依然很緊張。
我教了他如何盯著別人看,盯著對方的左眼,再盯著右眼,還可以盯著對方后腦勺。
他社交的時候依然很緊張,但是別人都看不出他緊張。
說到這里,你可能意識我想說什么了。
很多大人討厭工作,你看有幾個大人討厭加班呢?所以你厭學是很正常的事情。
或者,換一個問題,你喜歡學習又能怎么樣呢?你喜歡,你就能學得好嗎?
你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不用因為自己的厭學情緒而否定自己,你做不到喜歡學習是很正常的事情,沒關(guān)系的,因為這可以不解決。
“害怕”是情緒,企圖解決情緒問題是解決不了,反而還讓自己陷入了被動行為中,本質(zhì)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幫助。
這里的關(guān)鍵是,你陷入情緒問題中,本質(zhì)上你解決不了情緒的問題,甚至你越想解決情緒問題,你花費的功夫越多,你的情緒問題就越是變得嚴重。
在厭學情緒問題中,往往背后有被動行為和防御機制。
我們管心營是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gòu),專門處理由厭學引起的各種心理問題。
本文大概3500字,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解答,具有一定專業(yè)性,閱讀需要耐心。
厭學四層次理論
防御機制
漠視和被動行為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創(chuàng)作不易,希望你能夠雙擊點贊鼓勵一下我們的創(chuàng)作
1
厭學四層次:思維、情緒、行為、結(jié)果
首先,你想要解決問題,你就得明白,你的問題處于那個層次了。
像很多家長期望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孩子,就是思維層面,但是當孩子出現(xiàn)厭學表現(xiàn)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是情緒層面和行為層面的厭學了。
所以,厭學的問題,通過講道理來解決,是牛頭不對馬嘴,自然解決不了。
我們厭學癥管心營認為,厭學有4個階段,思維、情緒、行為、結(jié)果。
第一層次,思維層面的厭學是每個人都有的,就像成年人偶爾不想去上班會抱怨幾句一樣,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都能憑著意志力或者自己調(diào)節(jié)過來。有的時候需要家長、老師開導(dǎo)一下,如果孩子厭學的思維不能自己調(diào)節(jié),又沒有老師開導(dǎo)就會變成厭學情緒。
第二層次,情緒層面的厭學是相對比較嚴重的,往往出現(xiàn)厭學情緒是孩子內(nèi)心比較痛苦,而且她自己無法憑著意志力消除這種痛苦,無法控制住。有的學生在遇到厭學情緒時,可能話會通過打游戲、看小說、吃東西等方式緩解。
孩子有可能會和家長說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但是經(jīng)常被老師、家長看作是矯情,或者不被重視。假如孩子的厭學情緒沒有得到安撫、理解的話,就變成第三層次。
這個程度的厭學癥問題,假如家長不能理解孩子,就需要即使和專業(yè)的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第三層次,是出現(xiàn)厭學的行為,休學時間在兩周內(nèi),比如曠課、逃課、休學等等。比較嚴重地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行為,比如嚴重依賴網(wǎng)絡(luò)、不和人溝通、反復(fù)洗手、黑白顛倒等等。
到了這個層次的厭學,需要及時看家庭心理咨詢師,進行家庭溝通,協(xié)調(diào)家庭關(guān)系。
第四層次,是有比較嚴重的厭學后果,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已經(jīng)長期休學在家了,本來是學校的學習沖突,轉(zhuǎn)換為了和家人的之間的沖突,孩子出現(xiàn)嚴重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孩子會感覺到極度地痛苦、壓抑。不僅整天消沉、沉迷網(wǎng)絡(luò)等,甚至出現(xiàn)自殘行為。
到了這個程度,即使是我們管心營的老師,也會覺得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的任務(wù)。
2
防御機制:不能直接滿足的愿望,就會通過扭曲的方式滿足
處于情緒厭學問題中,根據(jù)我們管心營觀察,往往背后是有防御機制。
厭學真的是討厭學習嗎?不見得。
學習只是辛苦,學習并不痛苦,辛苦的事情不一定讓人討厭。
比如玩游戲辛苦嗎?玩游戲也很辛苦,需要做攻略、協(xié)調(diào)隊友、熬夜練習技術(shù)等等。
其實做攻略、練習技術(shù),和平時上課聽老師講課、下課寫練習題沒什么區(qū)別。
這些付出也不比上學輕松多少,但是很多學生玩游戲樂此不疲,對上學不屑一顧,為什么?
其實換算到大人就很容易理解了,日復(fù)一日的工作、難搞的領(lǐng)導(dǎo)、要求奇怪的甲方,想離職又無法離職的處境……
大人也同樣討厭上班,厭倦著工作的人,難道還在少數(shù)嗎?
對于學生來說,日復(fù)一日的刷題、嚴厲的老師、要求奇怪的校規(guī)……
學生厭學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為什么大人能堅持上班,孩子卻不能堅持上學呢?
因為學生是很難直接表達出來“厭學”,假如有人說“媽媽,我不喜歡上學。”
這種情緒不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往往還會被父母教訓(xùn)。
“不上學你想干什么?以后去掃大街都沒人要你。”
“以前父母想讀書還沒條件讀書呢,要是我有這個機會肯定會好好讀書的。”
在厭學的背后,還有更加難直接表達出來的東西。
厭學真的是討厭上學嗎?
其實厭學真正厭惡的“人”。
“不討厭學習,討厭垃圾學校,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什么人能想出這種規(guī)定,笑死了。”
“宿舍里的同學讓我惡心,明明關(guān)系不好,還得假惺惺地相處。”
這些事情,想必大家只要上過學,就可以知道
我記得有一個男生,個子長得高大,但是樣貌不佳,平時也邋邋遢遢的。一去學校就嘔吐,醫(yī)生看了之后,建議考慮心理問題。
這個男生長得很高大,在班級里很難不引人注意,但是因為樣貌不佳,又比較邋遢就被人起了一個比較負面的外號,都嘲笑他。
老師也干預(yù)過這個事情,大家確實是不當面議論他了,但是大家都形成了默契,不和他說話,有任何的集體活動都不和他組隊。
他不面臨這樣痛苦的人際關(guān)系,但是他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因為直接表達出來,也滿足不了他的愿望,于是只能通過生理反應(yīng)來逃避上學,以此來逃避痛苦的人際關(guān)系。
3
漠視和被動行為: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希望別人解決問題
我們經(jīng)常會陷入自己的固定思維之中,好像在不停地重復(fù)著某個循環(huán),無法打破。
其實并不是真的無法打破,而是我們存在各種各樣的漠視。
比如,一個父親對孩子說,在他不走出房間的情況下,他可以嘗試任何辦法挪動一塊非常重大石頭到門口,只要他在兩個小時內(nèi)嘗試成功了,父親就獎勵他一百塊錢。
這個孩子13歲了,力氣已經(jīng)和父親一樣大了,可是無論他怎么推、怎么撬都無法移動這塊石頭。
時間到了,孩子就和父親說“我已經(jīng)嘗試了各種辦法,連棍子都撬斷了,這個房間的工具無法根本不可能讓我在兩個小時把石頭搬過去。”
父親就問“你真的確定所有的辦法,你都試過了嗎?我再給你一次機會,只要你能想到,我就獎勵你。”
孩子重新看了一邊房子,并且搜索了房間內(nèi)所有能用的工具,確定的對父親說,“我真的想不到。”
父親就和孩子說“你確實是不能離開房間,那么為什么你不求助我呢?”
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就忽略了父親可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忽略了自己的求助能力。
漠視的三個分類,范圍、類型、層次。
漠視的范圍:自己、他人、情境
漠視的類型:刺激、問卷、選擇
漠視的層次:存在、意義、改變的可能性、個人的能力
當我們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從漠視的角度出發(fā),是不是自己忽略了什么關(guān)鍵的因素,導(dǎo)致了自己無法解決問題。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漠視呢?
漠視本身是無法觀察到的,我也不會讀心術(shù),我也就無法知道你是否存在漠視,除非你的言語或者行為中有漠視的跡象。
有四種被動行為可以明確表明漠視的存在,它們是:
什么都不做
過度適應(yīng)
煩躁不安
無能或者暴力
很多人會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把暴力看作一種被動行為,這似乎很奇怪。
但是它的確是一種被動行為,因為它并不是想要解決手頭的問題。
比如,當孩子成績不好的,父母說“你不認真學習,再考這么差,我就打死你。”
父母的行為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嗎?并不能,父母只是把問題移交回到了孩子的身上。
被動行為的本質(zhì)是,希望別人來解決問題,一切被動行為的背后目標都是為了,讓別人對某個問題的不適感大于自己,從而讓別人接過這個問題替自己解決。
面對你的困惑,你可以把你遇到的問題詳細的寫行為,從你的認知到情緒、行為、結(jié)果如何,都可以寫下來,你可以認真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