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于是孩子的成績,變成牽動父母心的一根線。
孩子成績好,父母自然開心,而當孩子成績差,父母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害怕孩子沒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而有的父母,在孩子成績差時,不僅擔心孩子的將來,還會有很深的內疚感,覺得自己作為父母,不夠好,進而自責愧疚。
那么,這種愧疚型的父母,該怎么做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愧疚型父母,想要為孩子的成績負責
我的好朋友小輝,就是一個內疚的媽媽。
前兩天,她和我說,她覺得自己對不起兒子,因為兒子通過檢查被診斷為神經發育遲緩,對此她自責不已。
現在,她兒子讀小學兩年級,成績一直不好,剛讀一年級的時候,她覺得孩子是沒有適應小學的學習狀態,以為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會慢慢提升學習成績,結果并非如此,盡管她和孩子爸爸盡力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但成績還是很糟糕。
當時,孩子一年級的班主任就建議她去醫院給孩子做個檢查,看看孩子智力是不是有問題,她因為愛面子,想逃避,就沒去,直到最近才去,結果確實是孩子智力有些問題。
雖然醫生告訴她,孩子的情況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還有變好的很大可能,但她依然非常內疚,因為她覺得如果自己早點兒帶孩子做檢查,就會早知道結果,早發現,早干預;另外,更讓她內疚的是,她懷孕時感冒發燒,沒有及時就醫,而是自己吃了兩粒消炎藥,她覺得那兩粒消炎藥是罪魁禍首。
聽她說完自己的想法后,我問她:"醫生說了孩子現在的情況是你吃的兩粒消炎藥引起的嗎?"
她說:"醫生沒說。"
我就說:"這些想法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雖然她也明白,事實很可能并不是這樣的,但一想到現在孩子成績很差,將來的生活會不幸福,她就非常內疚。
我知道,她是想為孩子的成績負責,覺得孩子成績差,是自己沒做好媽媽。

2.與其內疚,不如接受現實
其實,像我朋友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他們覺得如果孩子生活不好,或沒有達到他們的幸福標準,就是自己的責任。
但在我看來,與其帶著內疚感生活,不如選擇接受現實。
當然,接受現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叢非從說的:"接納不是一個開心、愉悅、積極向上的過程,接納是一個絕望、悲哀、無奈接受現實的過程。"
對于朋友小輝,她再怎么內疚,也無法改變事實,唯有接受后,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而接受對于她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在她和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雖然還有內疚感,但已經好了很多,她說她在慢慢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擅長學習"這件事,因為和同事聊天時,她敢于暴露孩子的學習成績了。
接受現實之所以很難,主要原因是人的虛榮心在作怪。
人的虛榮心,讓人們很難承認"自己不夠好"。小輝不想接受孩子成績差,就是不愿面對自己的不夠好,所以才會逃避、自責。

但接受現實的益處在于,我們有更多的精力"變得更好"。
就像小輝,她在接受"孩子在學習方面不好"后,開始變得不再那么焦慮,否則孩子不認真學習就發脾氣,現在她明白了,孩子并非不認真,而是反應慢,跟不上,這時,她就會有更多的耐心,而孩子也不會因為害怕媽媽發火而變得小心翼翼,反而會放輕松,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學習,還有利于他們的親子關系。
更重要的是,作為媽媽,她開始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以外的東西,比如孩子很善良,在外面玩耍時,會別人亂丟的垃圾放到垃圾桶;孩子很孝順,經常主動幫她洗碗,等等,之前她很少注意到這些。
接受現實,雖然很痛苦,但真正接受后,才會變得更好。
另外,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成績并不是衡量孩子未來的唯一標準。
父母在明確知道孩子很難"好好學習"后(確實有些孩子就是不擅長學習,并非真的笨,只是不會學習而已),應該看到孩子更多的優點,而不是只盯著缺點看,這樣才是真的愛孩子。

3.卸下愧疚感的鏈條,親子關系才能輕松有愛
內疚的父母,想要卸下愧疚感,除了要接受"孩子不夠好"這個現實后,還應該做到這三點:
其一,認識到孩子的人生需要他們自己負責,并非父母。
對孩子愧疚,其實就是責任感的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會認為孩子的人生需要我們負責,一旦孩子現在有什么“閃失”,就覺得自己沒做好,但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
因為誰的人生誰做主,誰負責。
當然,這并不是說父母對孩子不管不顧,沒有任何責任,而是說,盡力做了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就夠了。

其二,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愧疚感,或許源于自己對自己父母的不滿。
通常情況下,父母總是以“父母應該做些什么"來要求自己的父母的話(如果當初他們多給我關心少給我干涉,我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也會這樣要求成為父母的自己,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當初我再對ta好點,再上心點兒,ta也不至于這么差”。
很多父母之所以愧疚,就是因為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影響孩子的未來。
問題在于,如果我們認真反思,就會明白,自己的父母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同樣,自己也不能主宰孩子的將來。
當然,如果自己在能力范圍內,能夠改變的,還可以繼續完善,但這并不代自己可以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就算之前自己做得不夠好,那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接受,而不是后悔自責。
這就像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所以,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向前看”,看看自己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些什么幫助,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遺憾中。
就像小輝,她和我說,以后盡力給孩子多留些錢,然后幫孩子找到一個能夠養活自己的行當,自食其力即可。
其實,就算是讀大學的孩子,父母要的也是孩子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只是讀書與否,工作性質有些不同而已。

其三,父母只有卸下愧疚感的鏈條,親子關系才能輕松有愛。
父母只有不再內疚,親子關系才能更好。因為責任感意味著標準,意味著“應該”、“必須”,一旦達不到,孩子不僅有壓力,父母還會自責,關系自然糟糕。
就像小輝,在孩子還沒確診時,如果孩子考試不及格,會非常生氣,但現在,她不會那么氣急敗壞,而是會看看孩子還有那些方面可以再提升,沒有那么多"應該"的標準了,這樣孩子見到她就更親近了。
總之,愧疚感很強的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內疚和自責不僅在束縛自己,還在束縛孩子,因為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

寫在最后:
作為父母,會有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所以才會在孩子不夠好時自責,想為孩子一生負責,但現實是,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克特曾提出一個概念,叫"足夠好的媽媽",國內知名心理咨詢師曾奇峰老師將其翻譯為"60分媽媽",意思是媽媽能為嬰兒提供一個基本被滿足、基本可控制的養育環境就可以了。
這也是在提醒現在的父母,不要苛求自己完美,而是在盡力做好自己的職責,給孩子提供一個基本被滿足、基本可控制的生活環境就好了,這樣才會給予孩子輕松的愛。
要知道,愛從來都不沉重,沉重的就不是愛了。
更重要的是,父母走出愧疚感,自己活成太陽,孩子心中才能有光。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