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
今天,我又被一位家長問到:“父母還用學習?”
這讓我想起了,在我剛做家庭教育的時候,經常受到一些父母的質疑:
“做父母還需要學習?”
“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會教嗎?還用學習?”
“我們還用你來教我們怎么做父母嗎?”
這些質疑其實很正常,因為我們很多人,沒有認真思考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父母?”。

我記得,我曾經在某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在上海出生長大的猶太人母親,因為父親在“二戰”時逃亡到上海。在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交后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以色列。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這位母親一方面終日勞苦維持生活,另一方面又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為孩子準備一切能準備的,努力做著合格的中國式媽媽。
不料有一天,她的一位鄰居老太太看不下去了,走過來劈頭蓋臉地訓斥這位母親的老大:你已經不是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p>
然后,鄰居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了?!?/p>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級為父母了。
可是,在我養育自己兩個孩子這些年和做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這五年,我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
生了孩子只是證明你有生孩子的能力,但并不代表你已經具備養育孩子的能力,而為人父母并不是簡單的生育孩子,更重要的是養育孩子。

前幾年,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23歲黃某,因買錯車票,再加上不善于溝通,找了幾次工作又都失敗了身上僅剩下幾十元,就在南昌過著食不果腹、衣衫襤褸的日子。
當民警看到他時,他赤裸著上身正閉著眼睛躺在地上,直喘著粗氣。而且全身很臟,皮膚多處出現潰爛。
剛開始民警以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乞丐、流浪漢,不可能聯想到他還是一位“學歷哥”,而且長期沒和人交流,黃某語言方面出現了一些障礙,有時候連話都說不清楚。
懷揣著讓很人都羨慕的中國政法大學畢業證書,卻缺乏與人正面溝通的能力,導政找工作屢遭失敗。
因買錯車票,帶著僅有的幾十元錢去了不準備去的城市,卻不知道第一時間打電話聯系家人告知現狀,而選擇留宿街頭。
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分低能吧”。

我們很多父母都秉承著“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能窮了孩子”的理念和原則,照料著孩子們的衣食住行。
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接受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父母對他們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好的大學、找份好的工作、出人頭地?!?/p>
而殊不知,父母的這些行為阻礙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

養育孩子看得是未來,看得是在他踏入社會時,他有沒有生存的能力,有沒有勇于面對困難的能力、有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沒有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和婚姻的能力。
而不是只關注當下的成績、分數、有沒有犯錯、聽不聽話。
所以,做父母和有孩子是兩個概念。
做父母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與精神的鏈接,是懂得與尊重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是懂得不斷的要求自己成長和改變,而不是要求孩子去改變。

我遇到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父母。他們孩子的狀況卻讓他們痛心不已厭學、網癮,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
這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在最需要他們關愛的時候、最需要被用心經營的時候,他們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事業中,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直接交給了學校、老人、甚至是保姆。
還總是以很忙為借口,忽略了關愛孩子、陪伴孩子與孩子內心的溝通。
一旦孩子沒達到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就會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并且還說“每天忙著掙錢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怎么還這么不省心?!?/p>

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已經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了分離、恐懼、害怕、擔心等情緒“種子”。
這些“種子”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花結果。
而這個果子,就是孩子讓他們淚流不止的現狀。
所以,人生最大的事業不是經營多牛的公司,也不是擁有百萬千萬資產,而是經營好孩子。
父母代表的是一種責任,是引領孩子的成長,不是代替孩子成長。
真正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內心,懂得給予孩子有規則的自由和能量。
真正的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導師。
真正的父母,是孩子在黑暗中勇敢前進的一盞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