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為了報復孩子不聽話,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這就是報復孩子的母親,女兒第一次傷害自己的母親,希望借此結束自己的報復行為,卻惹怒了媽媽。
父親在向她道歉,并為女兒辯護。媽媽說,當她數落兒子的時候,兒子的腦海中只有那一聲“媽媽”,沒有絲毫的猶豫。
爸爸在和她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不停地進行打擊,認為孩子不成熟。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這種打擊會讓女兒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挫敗感。孩子明明可以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解,卻因父母的打擊讓他們不敢開口。
好像無論做什么,都無法換來父母的稱贊。
女孩認為自己被父母否定,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錯,那一刻她開始否定自己。
就像《無聲的告白》里面的女兒奴,她在一個嚴格的家庭里,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的內心的恐懼。
只有這樣,她才能夠心安、自如地做自己。
乖巧的孩子,是媽媽給她最好的禮物
一位作家在回憶錄作家童年的時候,曾說過一件事。
那個年幼的孩子,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長大,由于在學業上的影響,越來越懈怠,把學習當做一種任務。
但他在逃學的路上,就像被打回了魂斗羅,癡迷于游戲,逐漸脫離了人群,甚至是像是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者并沒有直接訓斥孩子,而是選擇了理解他,跟孩子一起尋找原因,相信孩子會理解自己,也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
從而孩子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其他的方式和別人相處。
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和他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相關,家長只有先了解到孩子身上出現的特點,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
那么,家長要怎么做才能改正孩子的壞習慣呢?
1、家長要樹立榜樣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那么孩子也會逐漸變得很叛逆,或者更加暴躁。
所以家長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情緒是需要被管理的,自己的情緒也需要被管理。只有自己情緒穩定了,才能和孩子做到以平和的心態去溝通。
2、建立規則
這里說的規則,一定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社會行為,是對人的基本規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給孩子建立規則,讓他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比如孩子不愿意刷牙,可以說:“寶寶,你如果不刷牙,待會你的牙齒會很難受。”
可以說:“我也不知道你的牙齒有沒有被刷掉,如果你能自己刷干凈,我就心滿意足了。”
3、不打不罵,
父母要有底線
孩子對父母的管教,最初其實是源于對父母的愛和敬意,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本能,打了也沒用,甚至還會被暴力壓制住。但是打罵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規矩,以后也不會孝順父母。
因為打罵教育的本質,是父母下意識地通過自己對孩子的教訓,來控制和否定孩子。但是很多父母的“不打不罵”式教育方式,并不意味著要袖手旁觀,孩子犯錯時,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罵孩子,那孩子的錯誤就會一直得不到改正。
所以,父母要有底線,但要有原則,對孩子有教育底線。
比如對待孩子不愛讀書這件事,家長不可以妥協,但是,態度一定要堅定。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不打不罵,但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不要使用暴力。
另外,建議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積極向上的書籍,比如名人傳記類的書籍,可以給孩子當榜樣,讓孩子學著去努力,引導孩子去讀書。
也可以用看電視的方式,比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看《小巴掌童話》,一家人坐在一起看,并且都說看這本書是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