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打罵孩子有用嗎?大多數父母只是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講道理,除了會讓孩子變得不聽話,不守規(guī)矩外,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后果。
家有不聽話的孩子,常常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簽,但我們自己其實也是個小大人,所以不妨試試從“科學的教育方法”中學習。
1、“千萬別使用體罰”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打孩子,是最沒效果的教育方法。”
其實,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體罰的力度,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美國有一項調查研究,對1000名3~5歲的孩子進行調查,其中有85%的孩子,認為父母體罰自己很正常。
并且調查的結果顯示,孩子被打屁股時,58.2%的孩子“一秒鐘”反應,比成年人的反應速度更快,56.5%的孩子“一秒鐘反應”,比成年人的反應速度更快。
從心理學上來講,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就像是一場“心理戰(zhàn)”,需要不斷升級打怪獸的技能。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暴力行為會被孩子記住,并且未來將這種暴力行為持續(xù)下去。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一只小老鼠放到了開水燙的爐子里,一開始,小老鼠只是輕輕一按壓,火就會大爆炸。經過反復試探,小老鼠慢慢掌握了“度”。
當小老鼠按壓下“電擊”按鈕,卻遲遲不肯松開。這時,他們便準備了一根木棍,在小老鼠旁邊做個安全繩,把手綁在木棍的兩側,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電擊棒的兩側。
小老鼠籠內待了足夠長的時間之后,通過電擊圈,老鼠的痛苦似乎得到了釋放,可是卻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痛苦。只是直到電擊終止,老鼠卻又開始了不斷的按壓。這個電擊,究竟讓老鼠怎樣呢?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給不聽話的孩子兩種不同的刺激,一個能讓孩子產生“快樂”的感覺,一個能讓孩子產生“痛苦”的感覺。
一種很痛苦的感受是:我無力解決問題,于是他只能靠自己“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攻擊”的模式。
02
“自我攻擊”是一種可怕的情緒
從另一個角度講,在父母面前,為什么孩子會產生“自我攻擊”呢?
這其實是一種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的情緒體驗。
就像我們成年人遇到一個領導,他首先會有一種職業(yè)緊張、害怕的情緒,“面對這個領導,我不做也不行”,所以他不做,他把工作中的痛苦、壓力全部壓下來。
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反應,當然,這種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我們應該理解。但是,如果孩子長期處在被否定的環(huán)境里,就會產生自我攻擊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出現(xiàn)心理障礙。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充分認識這個時期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影響,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孩子能夠自由選擇,未來人生道路怎么走?哪怕是錯走偏走偏走錯路,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因此,面對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要懂得因勢利導,做好以下幾點,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1、 接受青春期的孩子,引導孩子走出迷茫
著名心理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一旦進入一個好的環(huán)境,就必須要適應環(huán)境,適應環(huán)境,只有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而脫離環(huán)境的人,只有離開了環(huán)境,才會生存。”
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處于不平等的地位,自然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疏遠。
所以父母要懂得以退為進,讓孩子自己做主,不控制孩子,多給予孩子一些自主權,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選擇權,做出選擇。
比如孩子想吃一個抹茶冰淇淋,但父母卻不同意,立馬就和孩子發(fā)生了爭吵,這樣只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尊重”是成功的第一步,讓孩子承擔自己的選擇,自己選擇的結果,承擔責任也是成長的一種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