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聽話想出去玩想出去玩想出去玩,被父母批評后會說什么也不聽,不讓他出去玩想出去玩,這不聽話就不出來吃飯,甚至是態度粗暴說你不出去玩就不愛去學校。
是不是因為父母說的話傷到了孩子的心,讓孩子沒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是不是因為父母的某些行為傷到了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孩子未來的三觀是息息相關的,
而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一種模仿對象。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孩子為什么會成為父母說的那樣
小剛家里條件很好,因為父母對他十分溺愛。
父母對小剛非常疼愛,小剛家里的零食總是讓著小剛。可是有一次小剛家里來了一個客人,小剛家里的玩具店,因為沒有客人而特別想要,可是爸媽沒有給小剛買,小剛只好大哭起來,表示自己不想再去了。
然后小剛的父母對小剛說:“你自己去打別人好不好,過馬路小心就好。”但是小剛卻沒有去,他在這件事上哭鬧了很久,父母氣不過,才打了小剛一巴掌。結果小剛三天沒和父母說過,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由此可見,當孩子情緒爆發時,父母要保持冷靜,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思考,待孩子冷靜后再作批評。當然,批評要有分寸,不能過猶不及,要在批評之后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孩子頂嘴時,父母要冷靜
家有三歲孩子的父母,一定會感覺到跟孩子講道理似乎越來越難,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都不愿意聽,當父母講道理孩子就是抵觸,如果父母采取強硬的方式,孩子又哭又鬧的,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或者是直接的體罰措施,但這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的天性本就愛玩,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就越是想得到。
因此,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打孩子,要學會理解孩子,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而不是用暴力的方式,恐嚇孩子,讓孩子聽話。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1、耐心傾聽孩子的訴求
孩子哭鬧耍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第一時間就是想要中斷孩子,然后給孩子一個理由,或者說,“你就是發脾氣,我沒有辦法”,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要么直接打罵,要么直接無視,或者是以冷處理的方式解決。
這樣一來,家長就失去了一個主動傾聽孩子的機會,甚至直接無視孩子的哭鬧,放任自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完全無視孩子的發脾氣,不去聽孩子發泄情緒。
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家長形成了恐懼感,遇到事情的時候,只要家長一出現,孩子就會戰戰兢兢兢兢兢兢的面對家長,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味地被壓制,這也就容易形成一種叫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如果家長過于強勢的話,孩子也會對家長形成這樣的性格。
要不然,一旦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家長就會無原則的退讓妥協,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所以,要是父母平日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一定的要求,也能夠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教育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2、給予孩子安全感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他們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在內心深處,自己就是一個被嫌棄的人,當然,他們也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隱藏著敵意,而父母的暴力卻恰恰也會傷害到孩子。
所以,請家長們盡量用溫暖的話,去安慰孩子,在孩子耳邊進行鼓勵。
第三步:換位思考,改變自己的思維
對于家長來說,也許你覺得孩子的脾氣不好,可是孩子自有他們的方式。他們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有權利要求他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為孩子做出肯定的評價。
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從而更愿意向父母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