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分離焦慮
主要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不能上學,當孩子們去學校之前的種種心理活動,就被他們認為是不需要上學的理由。當孩子們離開他們熟悉的環境之后,就會造成焦慮的情緒在所難免。
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小朋友們,學校里的生活十分的單調。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每當幼兒園開學之后,幼兒園就會出現大量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有些孩子會覺得有不舍,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接觸。
而有些孩子雖然上學之后也會跟著老師的教學節奏,逐漸適應,但是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們經歷的事情會有些不同,因此容易“分離焦慮”。
孩子的“分離焦慮”有哪些表現?
1) 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過分依賴
孩子入園時,會明顯表現出對媽媽的依賴心理,特別喜歡黏著媽媽,媽媽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安。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撫,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沒有安全感的,會非常依戀媽媽,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會變得膽小怯懦,他在潛意識里形成了回避型人格。
2) 情緒不穩定,過分依賴父母
孩子在父母的懷抱中,才能安定下來,在陌生的環境中打開心扉。這種情況下,孩子在性格的養成也會受到影響,會不適應環境,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3) 過分依賴父母,因為父母要我做
孩子在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會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從媽媽的懷抱中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媽媽的懷抱也會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勇氣。但是媽媽要做的并不是去強迫孩子去做,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分離焦慮的能力。
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會表現出一個獨立的思考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如果媽媽對于孩子的要求太過分心,經常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當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愛時,可能就會選擇把內心的情緒通過其他的方式發泄出來,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是不可能會向外表達自己內心情緒的。所以,媽媽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小結: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做:
1.接受孩子的哭鬧,轉移注意力
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哭鬧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當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可以采取這樣一種方法,比如對于小一點的孩子,媽媽可以給孩子規定好的玩的時間,如果時間到了,就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定規矩,可以告訴孩子:“看一會兒,然后睡覺,可以嗎?”當孩子聽到媽媽說話的時候,會更加安定下來,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就更加的會乖乖的去執行。
2.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我們還有一個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幼兒園的時候,有別的小朋友欺負自己,或者老師沒有照顧到自己,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覺得不舒服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但是不可以表達出來,我們一起去幼兒園,我陪你一起去操場上接你,好嗎?”
孩子會說:“好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提出問題:“我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矛盾,你怎么辦?”
孩子:“我想要那個粉紅色的裙子。”
我們就可以問:“那你想要什么顏色的裙子呢?”
孩子:“我也想要黃色的裙子。”
我們就可以問:“你是想要粉色的裙子,還是粉紅色的呢?”
孩子:“我也想要粉色的。”
我們可以說:“你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孩子:“我還有其他的選擇。”
我們再問:“如果你選了粉色的裙子,你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孩子:“我覺得我會有些不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