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斗熊孩子不聽話視頻播放量超過8000萬,權威性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視頻顯示,熊孩子不聽話可以看么?其實不然。在被窩里,“熊孩子”的行為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在視頻中,攝像頭向熊孩子發送了一段疑似“熊孩子”的視頻。
“熊孩子”拿到手機、平板號玩游戲,沒幾秒鐘就拿到了驗證碼。他一邊拍打電腦屏幕一邊大叫“賣蘋果”。熊孩子的爸爸告訴記者,他叫“熊孩子”,是家里人對他的期望值。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而視頻中,孩子邊玩邊學習,鏡頭前的爸爸從沒制止,并且每天陪著孩子一起學習。視頻里的這個爸爸通過努力創造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畫面:孩子一開始確實在學,可是他學習的時候總是偷著玩,因為開小差,耽誤了學習進度。
爸爸看到這一幕,沒有責罵孩子,只是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背,并沒有指責孩子,而是拿起身邊的小汽車走到孩子身邊,拍拍他的肩膀,讓孩子感到了安全。孩子將頭靠在爸爸肩膀上,看到爸爸的樣子,心里也感覺到了溫馨和暖意。
由此可見,孩子犯錯誤,家長不必太著急上火,找到孩子背后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引導孩子做出相應的改變,才是正確的做法。
三、讓孩子承擔后果
很多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低級錯誤”的時候,是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
如果孩子有這種“低級錯誤”,就要及時的糾正,要讓他明白這樣做的后果,以后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知道犯的錯誤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而不是直接去改掉錯誤,顯然是錯誤的最有效方法。
孩子小的時候,對于生活、學習都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是什么,這就需要家長適當的去引導。
比如給孩子定一些比較小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努力能夠達到。
比如說為了讓孩子理解這個世界,給孩子制定一些小目標,比如說,“做一篇關于高考的試卷,就給你這個分數。”
當然,在孩子能力提升的時候,父母也可以適當的鼓勵。
但一定要記得用鼓勵的方式去幫助孩子,不然的話,只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對自己也失去信心。
3.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而是要讓孩子能夠自己去把握好這個世界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觀,世界是由周圍的人事物組成的。
你可以給孩子講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故事,比如說,“做了件事,就要對自己的這個事情負責任性,這樣人就會更能夠得到周圍人的尊重。”
這樣的話孩子也會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不會再犯,也會養成自己的原則和品質,自然而然的就會主動跟父母去溝通。
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斯金納箱理論。斯金納箱中有一個杠桿,杠桿的作用是什么?這個杠桿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重復使用。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時,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都被強化起來。
舉個例子,孩子作業錯誤率比較高,而我們經常性地給孩子說“你很聰明”、“你做的很好”,就像“你很努力”。這個強化的作用是肯定的,也是積極的。
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需要知道:“ 這個事情,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對以及它發生的過程是有效的,對于任何情況下,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動力”。這種動力的建立就是看到這個孩子的內在的動力,看到他這個行為背后的動因。而對于一個人的內在動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于他對這個事物的感受的反饋。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健康方面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