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不聽話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孩子的聽話,來源于父母“用自己的標準、經驗和智慧,來指引孩子前行”。
孩子小時候聽話,是對父母的認可和夸獎;孩子大了,是父母一直暗示孩子聽話。
所以孩子不聽話,也有它的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先說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比較年輕的媽媽,是一個牙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23歲,小兒子9歲。
夫妻倆對這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為了教育好小兒子,夫妻倆可謂是煞費苦心。
比如說,小兒子想要每天吃完飯吃完飯就寫作業,但是媽媽一會兒讓他寫中文,一會兒讓他學數學,一會兒又讓他背古詩,一會兒又讓他學外語…………………
每當這時,爸爸媽媽就會“好心辦壞事”,不斷地提醒孩子注意聽講,可是得到的卻是:
孩子每次聽講都是一邊聽,一邊玩。
爸爸媽媽不斷地提醒,不斷地提醒,最后把孩子叫起來了,可是他卻還在磨蹭。
為什么?
因為他聽不懂。
因為他聽懂了,可是,他覺得真的聽不懂。
其實,他聽不懂,這說明他還沒有掌握掌握好聽知覺。
有些聽知覺是與感覺無關的,但不是與感覺無關的。
所以,如果在聽知覺方面做得不對,那么他聽知覺就會比較笨,聽知覺就會變得很笨。
等他開始理解了,這就非常簡單了。
從感覺上來說,不管哪一種聽知覺能力弱的孩子,都不適合聽知覺方面的課程。
對他來說,尤其適合學習方式記憶的語言、符號、場景等等,都是沒問題的。
聽知覺弱的孩子,可能對物品的外形、氣味、聲音都會有反應,這些敏感的反應也是大部分孩子不適合的。
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聽知覺發展差,比如不會聽、不會說、不理解。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他們聽知覺方面的發展處于平均水平,需要對這些音箱加以分析,并將它們劃分成若干個能促進孩子的功能和自然的功能,并幫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識。
而不同的語言能力發育的影響也不同。
從開始聽知覺發展到認知、語言、情感、意志、記憶、注意、記憶、想象這四類語言發育不平衡的發展階段不同,到了語言發育的高峰期,表現會特別明顯。
有些孩子,比如:學齡前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不聽、不聽”,家長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喜歡把自己關在一個空間里,并不跟外界過多的互動,經常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單獨的空間里,而且不愿意看人,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一個他不感興趣的地方,比如玩玩具、看書,可能一個小時左右,他可以從客廳到客廳,每隔一個角落里都能看到他的小天地。
這樣的孩子,你不能說他不擅于溝通,而是要關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能說“你真笨”“你不講道理”,而是要更加關注他的行為習慣,不要再強行干預。
3.在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一定要在一旁陪同,保護孩子的視力
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證據證明孩子在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孩子會很無聊,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特別是手機也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正處在“需要”的年紀,你一定要多陪伴他,給他足夠的關愛。不要因為關愛而變成了傷害。
因為關愛而變成了傷害
孩子的社交媒體人際關系是重要因素,孩子長期與父母缺乏溝通,他的社交能力,他的創造力都會被破壞掉。我們希望孩子做到什么,首先我們就要先把孩子的社交媒體癮傳染給他的父母。
你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模仿你,或者是在用他的方式來滿足你的需要。所以你可以經常帶著他去戶外活動,讓他在與人的互動中去感受到社交的快樂。
以上就是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癥的3個小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也歡迎您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