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心里有焦慮有抑郁,迷茫有沖突,迷茫有恐懼有依賴。這都是正常的。初中青春期,生理快速發育成熟,心理獨立性與社會角色不穩定,迷茫的少年,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意志力去抵御這些負能量。
高中是人生的一道分界線,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情緒和心理成長的速度不同,容易表現出沖動、易怒、難以控制等現象。這些是由青春期荷爾蒙激素分泌決定的,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尊重
1.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教育觀念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有些觀念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了。因此,在孩子成長發育階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是很有必要的。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父母應該將孩子的觀念和教育觀念切記牢牢的融合,切記不要總是一味的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應該怎樣,應該做什么,不要過多的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孩子會自然會有屬于自己的想法。
不要過多的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作為家長應該學著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問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2、給予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
有些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很高興孩子能夠自己做主,將自己當作成人對待,所以當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出現叛逆期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
家長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孩子的獨立性和獨立能力是會遠離孩子的,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的話,家長可以考慮一下給他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做主。
3、平等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總是用自己的家長身份來壓制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越來越好。但是這樣做其實是不可取的,家長要以平等對待孩子,要用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相處,這樣孩子也會有更多的信心和時間去和家長溝通。
4、要學會理解孩子
家長在自己的事情上要多加的理解孩子,當孩子因為一些自身的原因或者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家長不要直接對孩子發火,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選擇退縮。
當孩子因為家長的原因而不想去上學時,家長應該在第一時間去了解原因,然后,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你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的話,孩子會更愿意和你溝通,更愿意和你說學校的事情。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敞開心扉,慢慢了解厭學的原因。
針對孩子厭學的表現,家長可以通過現象教學的方式,及時地引導孩子,讓他明白以后如何去適應環境,生活中可以學習、生活中去感受到很多東西,慢慢地就會變得更加專注,對學習不再排斥。
三、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什么
1. 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
如今的孩子,生活已經完全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習從來都是孩子的事情,孩子不用操心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可是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事,讓孩子快樂成長就代表著責任也意味著他需要承擔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如果孩子長期處于一種高壓的學習狀態,那么他們在學習上就會慢慢地被外界的環境所束縛,根本無法安心地學習。
2. 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交往不良
如果孩子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那么他們對學校的環境是極其敏感的,而且不能夠妥善處理人際關系,不能夠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而是喜歡用暴力的方式表達出來,長期如此,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甚至會在與人交往時產生恐懼心理,以后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
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這個時期如果孩子出現厭學、逃學、頂嘴、脾氣暴躁等情況時,家長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引導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12歲之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