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什么?為什么現在的青少年在情緒管理上都很困難?
據統(tǒng)計,兒童和青少年的情緒障礙有60%在青春期早期開始,而且這些疾病還伴隨著行為問題。最近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曾列出了一份關于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調查數據。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高達24.6%。而檢出率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生物學因素。
如果孩子有抑郁癥狀,有抑郁癥傾向,那么孩子可能會有學習焦慮、身體不適、社交障礙、情緒變化、青春期煩惱等,甚至可能是“學習困難”。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從醫(yī)學角度來看,兒童和青少年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缺乏認知的專業(yè)知識,那么即使某些癥狀在青春期沒有顯現,那么可能會在成年后仍然某些癥狀表現。
一些臨床研究發(fā)現,青少年抑郁癥在早年間容易被激活,但不會持續(xù)終生,因此也不容易通過儀器掃描出來。
2009年,一項對8000多名6~17歲青少年的調查發(fā)現,青少年抑郁癥的發(fā)生率上升了至少兩成,這意味著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經達到了15%。
還有一項相關研究發(fā)現,對6~17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發(fā)現,如果父母的壓力增加了,青少年患有抑郁癥的風險增加了27%。
還有一項研究發(fā)現,在高壓力之下,成年人中抑郁的比例會更高,甚至可能導致抑郁癥。
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有更大的幾率發(fā)生。雖然抑郁癥呈上升趨勢,但抑郁癥群體在高發(fā)期卻一直低齡化,高發(fā)在成年人的中。
10歲以下是青少年抑郁癥
你的孩子有沒有抑郁癥?
什么是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癥狀臨床特征,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
在兒童及青少年中,心境障礙最常見。
它有以下三大類:
1 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持續(xù)的時間較短,顯著的情感低落,有興趣減退,樂趣喪失,悲觀失望,度日如年;
2 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包括悲觀厭世,并對生活失去興趣,自卑自責,有自傷自殺想法,覺得活著沒意思;
3 精力減退,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睡眠減少,不愿社交活動,自我封閉,不愿見到異性,不愿與人交流,社交活動減少;
4 容易生病,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5 行為厭學,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上學,不愿和周圍人接觸,常常出現割腕、溺水、跳樓等傷害行為。
01
多動癥的三個主要表現
1、學習成績差
多動癥的孩子,情緒波動較大,自控能力較差,同時也很難集中注意力,經常會被其他同學和老師批評,對學習也很抗拒。
2、上課不聽講,喜歡開小差
動來動去,坐不住,坐不住,總是玩手機、玩玩具,上課、寫作業(yè)時坐不住,好像總是在聽課,即便是在教室里,也是心不在焉的樣子,也是坐在那里發(fā)呆。
3、做事沒有耐心,不能堅持,動不動就發(fā)脾氣
4、做事沒有耐心,特別容易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5、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喊大叫
7、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下吃飯就容易走神
8、易怒,發(fā)脾氣
9、總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干
10、害怕批評,批評他很容易使喚他人
11、害怕老師,老師總是批評她,同學不喜歡跟她來往
12、自己的東西不能讓別人看到
13、需要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擺布
14、害怕跟別人產生矛盾,一不如意就埋怨環(huán)境
15、要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
16、很難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總是盯著自己缺點
17、與人交往時總是愛開小差
18、經常自言自語,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是“不碰”
19、喜歡做小動作,如抖腿,轉筆等
20、很難融入集體,因為與人交流的過程常常是被動的,很難被別人關注
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關注的,想要贏得別人的關注是不現實的
以上三種,目的性太強,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被忽視”的感覺,同時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
這三種情況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想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必須培養(yǎng)出“真優(yōu)秀”的孩子,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總是被動地接受
做不好就改變,做好了就要學會成長
家長該怎么做呢?
1、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想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除了學習外,家長可以多看書,多看新聞,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增長見識
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不妨多看看新聞,明白身邊優(yōu)秀的人和事,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
2、教會孩子學會感恩
父母的教育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而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孝敬父母”
,家長的所作所為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而只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道理,學會感恩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
,學會感恩。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fā)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1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