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焦慮和媽媽的關系
就像繪本中一樣,家長往往經??刂坪⒆印⒈憩F出失望、傷心、痛苦的情緒。
家長們常常沒有清晰的界限,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無論什么都要過好頭,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切。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其實孩子的這種不安全感,來源于父母的焦慮和期待。
就像是媽媽的情緒,媽媽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會對孩子有所期待;而爸爸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會對孩子有所期待。
所以,媽媽們會將這種期待內化為自己的期待,來促使孩子不斷的努力。
你相信嗎?
家長的焦慮,從焦慮傳遞給孩子
看過一部電影《小歡喜》,里面有一個叫英子的高三學生海天,為了考上好大學,不惜重金,從重點高中退學。
之后,英子整天郁郁寡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媽媽的高壓下,即使睡覺,也會把房間門緊閉,以防萬一,媽媽搬進去時,她反而還會拼命掙扎,不愿意跟媽媽拉開距離。
最后,情緒崩潰,患上了抑郁癥,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整宿不能按時睡覺,最后,崩潰大哭。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如何去教育、去引導、去引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在孩子生病期間,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請家長一定要耐心的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困難,一起想辦法,幫助他度過難關。
家長還可以利用這個假期,陪孩子一起看看書,一起運動、旅游,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關系,也能夠讓孩子釋放情緒,得到最直接有效的幫助。
一味的壓抑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的情緒“爆發”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假期里的一件事:
媽媽允許她熬夜,要求她每晚9點前必須睡覺,可每晚都要熬到11點半,不僅身體變得很累,心理也變得很壓抑。
于是,她自己找了一個合適的借口:其實當時并沒有時間去消化,只是在習慣性地使用手機。
如果孩子知道這種行為無法忍受,自然會產生反抗的情緒。但她沒有像往常一樣去反駁,而是跟孩子一起想了一些其他辦法,然后約定一個月后的某天,這個孩子竟然真的將作業寫完了。
從這件事我們發現,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對于家長長期的安排沒有合理的時間觀念的一種表現。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比較任性,經常遲到、曠課,不愿意學習,即使是這樣的孩子,但是家長沒有想過他們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如果孩子看到了某些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行為,就會產生反抗的情緒,家長也沒有必要因為孩子的行為而變得過于焦慮。
因為對于一些家長來說,這些行為都是在向孩子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家長和孩子可能就會出現敵對的狀況。
不利于孩子成長
家長不恰當的行為方式,會導致孩子被孤立
第一種是對于一些文靜或者比較安靜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心,畢竟孩子在家里的時候,總是喜歡被家長照顧的感覺,對于新鮮事物總是喜歡詢問和研究。
也有些膽小的孩子喜歡躲在爸爸身后,不愿意出來與其他人接觸,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成長。
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所以他們總是隱藏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會哭鬧,這是孩子到了表達情緒的年齡階段,總是很容易發脾氣,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且情緒不能控制,總是發脾氣。
另外,還有的孩子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會有攻擊性行為,比如說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吵架了,他會動手打人,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干涉他,和他多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打幾下,罵幾句。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不要去打罵孩子,要去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