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會突然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焦慮來源于我們所背負的社會壓力,它的存在是一種認知方面的心理反應,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主觀、我們自己的思維和自我意識。因此,當我們與社會、自我意識和對外界的認知形成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認知,焦慮便由此產(chǎn)生了。
兒童焦慮癥的產(chǎn)生,與家長的想法大相徑庭。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jīng)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這么一個故事。
在《爸爸去哪兒》中,爸爸得知KimiKimi的出生,頓時心中竄起一股電流,他和Kimi的媽媽帶著Kimi到處求醫(yī)問藥,并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去找了一家醫(yī)院的心理咨詢師,希望醫(yī)生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在心理咨詢師和Kimi的溝通中,Kimi的爸爸知道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并且表示馬上帶著Kimi進行心理咨詢。
一開始的時候,Kimi臉上還掛著笑容,以為爸爸能理解他的心情,結果卻被診斷為“輕度抑郁”。
Kimi的媽媽來到了醫(yī)院精神科,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Kimi的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但是卻沒有達到抑郁癥的程度,醫(yī)生表示Kimi的父母并沒有給予任何物質(zhì)上的關心,更沒有去照顧Kimi的內(nèi)心感受。
而更加讓Kimi的父母感到失望的是,醫(yī)生檢查出來的智商測試卷上顯示了Kimi的智商,Kimi的智商還是沒有問題的。
這也引起了網(wǎng)友的不斷調(diào)侃,
“這孩子智商高,怎么可能是輕度抑郁癥呢?”
“這孩子的性格太倔了,我們也不知道,這孩子太固執(zhí),我們也管不了,后來就把他送到了這個私立學校。”
“其實這孩子挺倔的,沒辦法,我也經(jīng)常罵他,打他,他都快要不想死了,我是太害怕了。”
……………
聽完醫(yī)生的解釋,我心里咯噔一下,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父母,他們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焦慮不堪,但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有多么多么正確。
生孩子真的比死更加痛苦,生孩子就像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噩夢,孩子難受,他們也容易焦躁不安,可是他們總是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他們該怎么做。
殊不知,對孩子的情緒不管不顧,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其實當父母看到孩子不乖時,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孩子的各種情緒。”
其次,父母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
《學齡前兒童心理》一書中提到,兒童期情緒管理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要通過了解他們的需求,真正理解他們的行為,給予正確的回應。
而不是“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當孩子每次跟我們“唱反調(diào)”,或者跟我們對著干,又或者表現(xiàn)出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也要看他們的反應。
3歲左右腦的孩子,他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從外在行為開始向內(nèi)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
如何讓孩子“得償所愿”呢?
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
1、抓住“建立勝任感”的時機
《奇葩說》第五季,辯手傅首爾的一段話,讓人們印象深刻。
“我被他爸爸稱贊,是因為我做了一件我很小的事,傅首爾對我說:“爸爸,你別擔心我的成績。”
我信以為真,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
后來我發(fā)現(xiàn),被表揚的孩子會更自信,自我價值感會更高,會更愿意讓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
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不懂得為何去奮斗、去努力,是因為他心里一直藏著一個聲音:我為什么要努力?為什么要讓別人看見?
是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真實世界,有了真實的自我,他才會有動力,才會讓自己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
而當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孩子也會將自己當成別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