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帶娃焦慮是很普遍的,不管是天性的束縛還是后天的影響,家長們都會擔心孩子會不會受困,甚至有的媽媽已經整夜失眠,長期失眠會讓孩子的眼睛受傷。
現在不少家庭都是這樣,尤其是爸爸會將孩子放到爺爺奶奶家帶,其實,媽媽們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不要因為媽媽的情緒影響了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
就像昨天這件事,我和鄰居聊起她孩子之前的表現,鄰居表示非常后悔,她想讓孩子離開這個家,再呆下去,可是孩子卻堅決不同意,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為什么孩子會說出“不”呢?
1. 尋求關注
許多孩子在說“不”的時候,是在尋求關注,只有真正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減少事情的持續性。
但是,家長們卻沒有想過,也許孩子并不明白,他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的“不”,其實是在向你求救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孩子在感受最初的時候,不會感到快樂,因為這是正常的?!?/p>
當他感到痛苦和疲憊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尋求幫助,而不是向你求救。
所以,想要了解孩子身體里到底發生了什么,就要先了解他們的身體究竟發生了什么。
身體有什么反應
比如呼吸不暢快、心跳加速、胸悶、出汗、頭暈、口干等。
還要了解他們緊繃的身體里究竟隱藏了什么?
這是身體里的哪些信號
很多人以為那些肉眼可見的“信號”,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感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在青春期,身體里的荷爾蒙也會迅速增長,而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情緒起伏最大的時候。
孩子的情緒波動,可能會變得很大。就像是易燃易爆炸的物品,隨時都可能被引爆。
另外,如果父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就會意識不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往往容易暴躁、沖動、低沉。
尤其是青春期,像是一個火藥桶一樣,不知道什么時候就炸了。
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跟父母說自己的心事,只會跟著家長的意愿來,但因為覺得自己這個年紀還小,還沒有能力跟父母分享,所以很容易暴躁、低沉。
而這些情緒,都會消耗掉孩子的學習熱情。
所以說,如果父母脾氣暴躁,那么孩子就會越來越差。
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需要觀察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看看孩子在面對壓力時,是什么原因,他需要什么樣的支持。
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安慰和理解,他的情緒就會崩潰。
他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會更加委屈,所以情緒是最傷人的東西。
為了能夠讓父母能夠理解自己,他就會選擇向父母訴說,讓他們感到安慰和鼓勵。
當父母聽到自己的哭聲時,一定要耐心傾聽,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堅強的后盾,媽媽不會怕”。
并且說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媽媽不允許他哭,因為覺得孩子哭就是在發泄情緒。
但是,長大后,孩子聽到父母的哭泣聲后,會感到緊張,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反抗心理,這種情緒會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種下種子。
在《美國育兒百科》里說:
當我們面對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需要使用一些能夠讓孩子哭得更久的詞匯。
在我們對孩子的哭聲進行表達之后,我們要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告訴他們“你很棒”“我相信你很聰明”等等。
對于經??薜暮⒆?就需要著重表揚孩子“有什么需要媽媽幫忙的,哭完了再和媽媽說”,而不是直接給他講道理,或者嚴厲制止他哭泣。
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接受,并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
第三步:適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處于哭鬧的階段時,我們要盡量減少地說他們哭,而是對他們的情感予以理解和支持。
比如當孩子說:“這個玩具被別人搶了,我特別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