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住校老父親焦慮的心
1
晚上,我看見琦琦媽坐在客廳里玩手機,她趴在沙發上刷視頻。看到我回來,她把手機放在了沙發上,頭也不回地玩起來。我連忙問:“琦琦,你是不是晚上在玩手機?”她回答:“我正在刷抖音,然后沒睡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馬上走過去,把手機遞給了她。她不情愿地接過了手機。
我之前都沒發現她玩手機,我都沒發現了,她還躺在床上玩得開心,但更多的是想念我。
因為我從來沒有對她表達過愛意,導致她感受不到我對她的愛。
這無疑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缺少安全感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家長每次給孩子提要求,就是沒有建立安全感。這也是造成孩子不愿跟家長溝通的原因。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家長常用的方式是:
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系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
這兩種方法,弊大于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建議:
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游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玩手機游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游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12-18歲:適當干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應堅持適當干預、合理利用。直接沒收或生氣吼罵、甚至是暴打一頓,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做法。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于如何使用。
正確做法:
1.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是因為對性的好奇,父母可試探詢問并委婉教育。如通過微信、扣扣或郵件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識等。2.有了溝通和信任后,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3.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可能看了這么多,真正做起來,很多家長還是很頭疼。如何在父母親自輔導下有效管理孩子的手機呢?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不管是在手機管理上還是在孩子學習上,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要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規定手機使用的時間。比如,每次使用多長時間,超時多久。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其次,家長要為孩子培養一些業余愛好。家長要讓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學畫畫、學下棋等等。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安排孩子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利于孩子釋放他的壓力。
第三,家長要傾聽孩子的聲音。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當孩子在表達的時候,父母要認真傾聽,不要打斷孩子的話,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把煩惱說出來以后,父母應該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第四,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做主,如果孩子不聽,就會發脾氣或者是講道理。其實家長應該做的不是對孩子發脾氣,而是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生下來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生存。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真正的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自己。
家長可以通過游戲來讓孩子明白,要面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學會負責任性,因為自己選擇的事情自己做,以后遇到的問題自己解決,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從而導致了很多的不良行為。所以家長可以通過游戲,讓孩子和家長進行互動,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原因,這樣孩子才會更加的改正。
和孩子溝通也是要講技巧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技巧,孩子才能夠理解家長所表達的意思,才能夠聽得進去家長的話。當家長學會了溝通的技巧后,家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三、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1.父母學會溝通
很多時候家長會不自覺的就會忽略掉以下這一點,而這也是導致家長和孩子溝通出現問題的原因,家長們不能只看到孩子不聽話表面的行為,而忽略了孩子不聽話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