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們最常見的的做法是讓孩子和自己分離,無論是安撫、告知、告知、轉移注意力,還是大聲叫喚、哄騙、威脅、哄騙、威脅、放狠話、威脅,等等。其實,這種方法根本用不上。
可是,很多家長不知道,有時候,適當的“狠心”也是一種愛的教育。
在離開的那一刻,你的身體充滿了孩子的不舍和思念,孩子也一天天在成長,而父母卻需要和孩子告別。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成長中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分離。
一、分離時的焦慮和不適
孩子從一出生就已經被父母送到了幼兒園,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會經歷分離。孩子的分離焦慮是頭等大事,因為孩子會因為分離而焦慮不安,這是他們成長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人們也會有一些分離焦慮,孩子的分離焦慮也同樣如此。
孩子與父母分離時,有一些幼兒行為可以讓家長松一口氣。他們會有些不適應,會對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在一段時間里甚至對陌生人會有明顯的恐懼心理,這些情緒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在幼兒園或學校適應的非???比如在家里的時候,對父母的依賴明顯減少,也可能在學校遇到新的老師和同學,這時候,孩子的安全感明顯地被剝奪。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不適應環境的適應力有所增強,這種“分離焦慮”會自然而然的消失。而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分離焦慮”的心理,其實也是因為,對于他們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和與父母分離的焦慮感,和對父母的分離感,使得他們內心安全感缺乏,導致他們不愿意脫離父母,尤其是在和父母分開之后,他會通過一個人,想要尋找安全感。
因為在父母的眼中,他們是最乖的孩子,他們不需要爸爸媽媽,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說了“再見”,他們也永遠都是那個黏人的孩子。
他們在用這種方式來逃避,拒絕和父母分開。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把這種不安情緒發展成了恐懼,導致他們經常出現過度粘人,焦慮的情況,因此這種情況出現時,他們就會選擇逃離家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呆著。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這種焦慮情緒,積極的引導孩子,不要讓這種消極情緒發展成為孩子的“焦慮癥”。
父母不要用強硬的態度對孩子說:“我和你爸這個家,以后你不在了,我就享福了”,或是用不耐煩的語氣:“要你管,我不管,你就別管。”
當孩子沒有辦法反抗的時候,他只能選擇自己默默承受。當孩子可以反抗的時候,他的負面情緒就會越來越少,內心會更加的強大。當孩子的內心變得強大,在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就會更加從容,面對成長中的一切。
作者在書中說: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家庭非常非常的幸福,而且他的爸爸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為了教育孩子,他的爸爸一直堅持自己認為的嚴厲的職業,他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職業,當他的爸爸要逼他去讀書的時候,他的爸爸說你還小,要讓他去讀書,這樣孩子就可以從爸爸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嚴厲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父母,一定要有責任心,對于孩子就要有責任心,讓孩子對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孩子才會對于家庭教育抱有較為理想的心理,他的學習也就不會受到影響。
我是小雪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于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