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慮是孩子的災難嗎?
看《小歡喜》中的喬英子,英子的成長讓人設想得肅穆。從小父母就灌輸她的必須是100分,于是還在比賽中以學霸的身份被倩媽拿到全國總冠軍,為了考上好大學,不惜參加各種考試。英子終于在高考中被北京大學錄取,但是從大二開始就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作,做什么都是慢吞吞的,唯一能吸引英子的地方只有臥室。英子在每天餐桌上都生活得很慢,仿佛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英子雖然學習優秀,但是心里一直想著父母,自己成績已經非常好了,父母卻并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時不時地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對待自己。
每當英子想要參加藝考時,她的父母總是會以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她,讓她做決定,而不是征求她的意見。當她不愿意去參加藝考時,父母總會對她冷嘲熱諷,甚至還會用諷刺挖苦,這對于她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壓力之下的英子最終還是崩潰了,患上了抑郁癥,即使在跳海的時候也不相信父母會一直支持她,她甚至認為父母從來沒有站在她的身邊。
父母不相信孩子會改變,這位網友的父母做了一個讓人大吃一驚的行為,
父母不讓她去參加考試,讓她自己選擇,誰都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從這件事我們看得出來,英子的心理壓力很大,她也曾在高考前一度崩潰,之后又偷偷跑去了山東的一個大學,幸好父母及時發現,及時挽救,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父母關愛的缺失,她變得沉默寡言,內心深處對父母極度不滿,認為父母從來都不關心她,從來都不懂她的心理,對她有很大的不信任。所以,直到她被父母逼迫離開的那一刻,她才真正地醒悟,原來父母根本不需要逼她做“別人家的孩子”,
而是她想要做自己,只是父母沒有發現而已。
孩子不聽話,家長吼了沒效果反而更加?心理學家:父母試試這3個步驟,比吼一千句更管用
其實,教育孩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父母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這樣才能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1、要學會控制情緒
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控制情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為時,就會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吼大叫。
這個時候,孩子并不一定會害怕父母,他們更加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要求家長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
比如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和孩子說,“每個人都有不想寫作業的時候,你現在是不是也覺得作業很有趣,然后我們再寫一會兒,好不好?”
只有在這樣的交流溝通下,孩子對寫作業的心理負擔才會減少一些,同時,家長也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其次,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孩子的這些情緒,家長也要學會理解,并且能夠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導孩子。
所以說,只有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才愿意和家長一起去交流,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而家長也才能給與孩子最大的尊重,讓孩子在家庭中更好的成長。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只要家長能夠用對方法,孩子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并且有很好的未來的。
最后,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是有思想的,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快樂的成長,而家長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未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畢竟孩子也是很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加優秀的。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要學會和孩子進行溝通,不要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樣子其實很容易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如何去和孩子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