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歇后語
“我不想上班,可是太累了,真的不想上班。”
“我又不想工作,可是我還要去上班。”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為什么還要去上班?上班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上班是為了讓我掙錢養家。”
……
都是生活瑣事,雖然說現在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和孩子聊過呢?在孩子面前說過“工作”這樣的重話嗎?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一個長輩常說自己在上班的時候最難熬,他說:“如果我不上班,我就沒辦法照顧孩子了。”
有的父母會說:“工作不重要,孩子的工作是你自己的事。但是我們有你自己的工作,你不能打擾到我。”這種話說出口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只有工作才有孩子的事,其他的事都是你的事,你只有自己的事。
這也是非常典型的“黑臉白臉”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自己并不知道“黑臉”教育的真正含義,父母說黑臉,做白臉,孩子就會反駁:“你不是也說黑臉?我怎么知道什么是黑臉?”
有的父母會說:“你這黑臉真不可救!白臉是好看的,你才是真的白臉!”
孩子在蒙了羞澀的面膜下,是沒有勇氣開口說話的,他們只能用沉默來保護自己的“假”。
他們可能會更加努力的掩飾自己的柔弱,他們可能會自嘲地說:“是不是我真的做的不對。”
等到那個時候,父母已經徹底失望,但卻很難再獲得孩子的理解與原諒。
孩子在父母的打罵之中成長,他會用無聲的方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憤怒。
也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暴力會讓自己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有恃無恐。
而在孩子的世界里,語言是最傷人的武器。
父母們應該意識到,這是孩子在通過反抗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是孩子試圖捍衛自己的權利。
04
孩子會在父母的打罵之后變得乖巧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這樣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一個原本活潑開朗的女孩帶到他的家中,給他帶來了驚喜。
那位心理學家在詢問她的孩子之前,跟孩子講過一次關于父母打罵教育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這位心理學家詢問了家里人之后,原來孩子是在他出生之后就被父親家暴了,因為他小時候家暴,家里人都不管他。
所以,當他發現這個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他的父親并沒有打罵她,而是耐心地跟孩子解釋,“我問你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我的工作太忙了,無暇顧及你,所以希望你能幫我帶回來。”
這位心理學家的父親先是回答了這位心理學家的問題,緊接著就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了其他家長,結果讓這位心理學家大為“惜字如金”,對此,他的父親說:“你可以去過別人家的孩子,你能找到嗎?”
于是,這位心理學家的父親表示:“如果你真的想找到,也可以去看別人家的父母,你就對自己的父母這么做。”
這個心理學家的孩子現在已經上大學了,他通過學習,慢慢的接觸到了很多人,“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們是我們在社會上接觸過的人,他們的童年經歷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后要幫著家里做工。
當然,我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對他們去過,做完之后再給他們加分。
但是事實上他們很多人不這樣做,他們有時候會誤解為什么自己的朋友對他們的幫助總是無動于衷,甚至是會嘲笑。
大家知道嗎?我們作為父母,不能光說不練,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愛好,很多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原因都是因為生活中缺少朋友,在游戲里,沒有地位,沒有地位,在游戲中能找到自信。
想要幫助孩子,就要把游戲變成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親子活動。
要想孩子愿意和我們溝通,其實就是要讓他們愿意和我們分享,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被父母打斷。
如果孩子喜歡打游戲,可以和他一起玩。
一開始不要緊,因為這個時候就算是我們父母把孩子推開了,他們也不想和我們溝通。我們越是想幫助他,他就越會和我們疏遠,那我們自然就會從這個角度去看孩子的問題,我們也就會更理解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和我們有了溝通的欲望,我們也會更愿意去和孩子分享他的想法。
3.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不僅是孩子情商的一種能力,也是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也是他們能夠在社會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更好地處理親密關系。
學會共情是一個人與社會人相處的根本,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往往會展現出一些共情、同理心,讓他們更加懂得體諒別人,從而也更加自信、快樂。
我們要在生活中去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不要讓他們學會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去理解和想象他人,這樣子也更加容易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