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區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中心走出來后,孩子們的心扉也從公開的通道打開了。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發現,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渴望被認可、被需要,然而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被他人理解和接納,所以變得與家庭格格不入,他們渴望被當作成人對待,但又常常控制不了自己,因此變得非常叛逆,與家長發生沖突。在學校,和同伴發生沖突,或有不被理解的委屈無處宣泄,他們找不到正確的發泄途徑,只能將負面情緒積累在內心,久而久之,形成“心理毒素”。
隨著手機游戲的不斷升級,短視頻成了當下最熱門的娛樂方式,各種短視頻軟件讓青少年聚集了大量的目光,形成了如今一代青少年的主流現象。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沉迷短視頻或者游戲,只是為了好玩兒而已,并沒有真的有那么嚴重的心理問題。
其實不然,據調查研究表明,長期沉迷在短視頻中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思考問題的模式單一,長期以往,他們將思維能力大幅下降,遇到問題就會馬上求救,并形成惡性循環。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何讓孩子學會合理使用手機
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以下三個方面家長要努力:
1、 堵不如疏,讓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家長要首先做好引導工作,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對自己的事情能有正確的判斷和思考。
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些使用手機的時間規則,讓孩子為自己的每一次使用手機都設定時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遵守,家長在一旁監督和提醒。
在家長的陪伴和提醒下,孩子對手機的“追求”,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自律。
2、 制定規則要溫柔而堅定
家長和孩子都要制定規則,當孩子違反了規則,一定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比如,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而一整天都不能看。
4、 合理安排使用手機和游戲時間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情況,合理安排使用手機和游戲的時間,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采取強制措施。
家長可以和孩子制定規則,規定孩子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比如每次十分鐘,如果孩子按時歸還手機,下次就可以多久,如果孩子仍然沒有歸還手機,就要執行。
孩子違反規則時,也要把處罰講清楚,讓孩子明白,應該遵守規則。
如果孩子在墻上亂畫,家長就可以給孩子貼上“福”字,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教會孩子分清責任和破壞規則是正確的做法。
3、 孩子不能看手機就要學習
孩子不學習是會影響成績的,因為看手機對孩子的眼睛是有損傷的,如果孩子總是喜歡上看手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
4、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當孩子需要使用手機的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明確手機使用范圍。
比如,周一到周五不能看電視,周末可以看半小時,而且每次看10分鐘,到時間要及時提醒孩子上交手機,不催促孩子一定會很快地完成。
我們不建議孩子寒假不學習,因為寒假寒假太短了,需要孩子有規劃。制定規則就要有底線,一個規則、一個原則,能讓孩子遵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給大家分享一個好方法,最后給大家分享這個方法:
2-7歲:溫和而堅定的執行
如果制定規則,比如每天玩多長時間,用多久的時間玩,多久的玩手機等。讓孩子自己決定。
規則要具體明確,比如,出門玩手機,可以跟孩子說:“再玩十分鐘,我們就回家,好不好,我給你一個信號,告訴你,如果你繼續玩手機,媽媽就要揍你了”。
如果10分鐘、20分鐘以后再玩,那么最后就不能玩。如果超時,不可以繼續玩。
3-4歲:堅定地執行規則
孩子一旦制定規則,就必須堅持到底,父母要認真執行。不要心軟,為了避免孩子哭鬧,答應孩子下次的要求,就一定要兌現。
這是我跟很多父母一樣的育兒難題,碰到問題不輕易妥協,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先以身作則,再引導孩子,告訴他規則是不能打破的,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
讓孩子意識到,一個人沒有任何人能比他更好地生存。
4-5歲的孩子,建立規則感
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認字,他們能夠理解家人說的話是怎么回事。
不守規則,會讓他們變得沒有規則意識,為了安全感,還會選擇聽家長的話。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戰未來》中,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的李子悠讓大家最擔心了,他從小就沒有養成守規矩的習慣。
為了達到“處世之道”,就很容易沉迷在電子游戲當中,缺少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也很容易因為貪圖享受電子游戲的快感而迷失了人生。
對于沉迷電子游戲,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家長需要先改變自己
如果只是將自己埋在虛擬世界里,那么父母只需要找一些有趣的事情給孩子做,他們便能夠意識到網絡游戲的“弊端”,逐漸減少對網絡游戲的興趣,也能夠意識到父母對于孩子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