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開導孩子不聽話的家長?
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看待,讓他們承擔起大人的角色,做到遵從大人的意見,他們自然就愿意聽話。
網上有個采訪:小孩最不喜歡爸爸媽媽對他說的話,原因是什么?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結果他們說:“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告狀’,有什么不滿意就說出來,但現在長大了,他們也變得愛‘告狀’。”
你看,從這句話里,孩子其實是在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愛自己的情緒。
但很多父母不能正確地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只能通過不斷地告狀、被告狀、被嘮叨、被埋怨等負面情緒累積,內心深處不斷積累怨氣,直到爆發出來。
這種情況在父母身上也很常見,很多父母發現孩子“話癆”、“語出驚人”,每天晚上不睡覺就喜歡跟同學一起“廝殺”,“起床困難戶”,甚至連小學生字都認不出,這是正常現象,孩子并非是生病了,而是情緒管理能力差,比如遇見什么困難、被欺負、被分手等。
還有的孩子本來就是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有障礙,也會產生焦慮情緒,這些都是常見的情緒問題。
比如,寫作業慢,被父母打罵,會感到恐懼怕,不敢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越害怕,就越不愿意寫作業,即使寫完了也不敢和別的小朋友說一句話,經常發呆,這是因為他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怎么寫。如果遇到難題,往往就束手無策,放棄寫作業。
二、害怕困難
很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是因為學習的困難所致,比如,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好,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總結學習的方法。其實不然,如果孩子的每次努力都被老師打斷,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
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喪失興趣和信心。
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長期保持較低的熱情,那么他就會感到很苦惱,進而會喪失學習的動力。他也會有較低的學習成績,而面對困難的時候,往往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他可能會變得沒有自信。
三、校園暴力的影響
如果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了,或者被老師批評了,這時候他們往往會傾向于自暴自棄,自暴自棄,不想去面對問題,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將這種能力歸咎于自己的無能。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誠實、要勇敢、要誠實,那么在孩子長大之后,他們就會比較自信,比較穩定,而且在這些孩子長大之后,他們會更加的堅強,擁有著自己的信念,這樣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知道:“實事求是”,這樣的孩子也會比較少一些人際關系,他們不至于會被人欺負,也不會成為被圈養的對象,他們不會因為別人不懷好意而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我們也知道,有些孩子會因為一時沖動去傷害到對方,這樣的孩子,我們絕對不會讓孩子遠離。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都會去模仿。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的,所以如果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和他們進行溝通,相信每個人都是天使,都會犯錯誤,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科學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誰都是對的,誰都有錯。有時候也不是孩子不聽我們的話,而是我們的做法錯了,孩子不愿意聽我們的話。
而且孩子不聽話,也不是故意要和我們對著干,更不是故意要惹我們生氣,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遭遇了挫折,所以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這時候,我們就要給他們及時的反饋,并告訴他,希望他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
3.鼓勵的作用
如果孩子做得好,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比如當孩子做一件好事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并且把這種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比如孩子今天的語文成績考了95分,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并且可以給他一個小獎賞,比如說你的好朋友有進步,你被老師表揚了,這樣你是可以被表揚的。
但是如果我們要表揚孩子,就要給他一個很大的任務,去做這件事情,比如說你把玩具放到玩具箱里,如果你把玩具放到游樂場的話,你覺得我們要給你獎勵什么,那么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可以讓孩子按照約定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這樣的話孩子的成就感也會更高一些,所以家長們要記住,我們千萬不要只是單純的表揚孩子的這種進步,要是過多的給予獎勵的話,孩子就會覺得他們在“故意”作假,所以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要正確的去看待獎勵,要懂得去正確的去鼓勵孩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今后的發展的過程當中,更加有動力,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