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青少年心理健康
杭州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每年的8月,杭州的中小學紛紛有了心理問題的前兆,其中,抑郁癥成為了第一大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省內各大醫院精神科的醫生,以及杭州第七人民醫院精神科的心理醫生,對于抑郁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領域包含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方向,近年來已經逐漸明確了抑郁癥是一個和一個社區疾病相聯系的疾病,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專業人員對癥治療。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我在門診上遇到過一個孩子,現在在醫院治療,只是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海南省安寧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胡海芳說,像小鵬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有的孩子出院后又被診斷為抑郁癥,需要吃藥、調整。還有的孩子由于在學校適應不良,如同學關系處理不好,甚至是校園欺凌,導致了他自我傷害,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結果,父母再強制要求他上學就比較困難。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治療中心主任胡海芳表示,如出現校園恐懼癥、多動癥、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焦慮情緒等,甚至是抑郁情緒或其他心理疾病,都可以使用藥物治療。有些孩子的確能夠好好學習,有些孩子也會有一些小情緒的發作。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就應該考慮是否藥物治療了。
記者:
目前,自殺風險是什么?
何新振邦:
首先,每個孩子自殺的原因可能不一樣,有的是跟家人有關,有的是跟家人有關。青少年的自殺風險在15歲到19歲之間,所以我們要盡早發現孩子是否有自殺的想法。自殺的年齡是相對穩定的,不是說割斷臍帶就自殺了。這個時候是孩子青春期開始走向成熟的轉折期。
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身體長大了,“像一個大人”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情感豐富多彩,經常會通過與父母發生沖突,會與同齡人對抗。如果父母管得過嚴,孩子就會出現反叛行為。在青春期,孩子會對父母的管教嗤之以鼻,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沖突更加嚴重。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要格外的注意,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平等的。
只有家長真正平等的、全身心投入去管理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心。而不是在權力之爭,孩子對父母的排斥和叛逆。
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的意識,父母一味的管控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反感。要與孩子“示弱”,讓孩子能夠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父母要和孩子“示弱”
有的父母要比孩子更加的優秀,有的父母需要孩子更加優秀,有的父母需要孩子更加地優秀。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父母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是為你好?!薄澳悴欢筒灰拐f。”這樣的父母,孩子是不會真心信服的,所以只有當孩子能夠尊重父母,同時父母也尊重孩子,“示弱”才能激發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愛聽嘮叨,一張嘴就喊“不”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總是習慣性地沿襲過去的那些“應該”、“必須”、“應該”、“你必須這樣”的句子,孩子最終就會理解成“應該”、“我要這樣”,所以孩子一旦聽到“我要這樣”,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大人,是個不被允許的小孩,因此孩子會開始用不妥當的言行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人的潛意識中,有一個“應該”字,就是“應該”的意思。
一旦我們對孩子的觀點表示贊同,并且愿意為孩子后面的觀點提供支持,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他的自尊就會得到提升,他的行為也會得到改善。
同時,父母也要改變對孩子的期望,因為期望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期望過大,人就會覺得不能達到期望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3、“媽媽,我要上網課”:目標就是讓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也會有動力。
任何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實效,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否則,無論我們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內容是多么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是多么的有價值,都難以實現我們教育的期望。
為此,我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才能夠讓孩子的行為得到最好的改善。
1、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我們了解到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接下來就要對癥下藥,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能不愿意去上學,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一些負面情緒,比如說學校的壓力,和同學的關系,他們自己很難適應這種壓力,這時候孩子就會想要逃避上學。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2、注意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上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家長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并且正確引導孩子,孩子就會很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