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的三歲孩子比焦慮的三歲孩子更健康,焦慮的三歲孩子更容易學壞,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做出自我改變。
他們在自我安慰中,會為一些困境問題悶著杏仁核。
這些都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負面評價。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對自己的失望、攻擊性強,可能會出現習得性無助。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會很堅強,有的孩子則很脆弱,有的孩子則開始以自我為中心。
而有些父母,總是喜歡一邊滿足孩子的需求,一邊拒絕孩子,這樣的養育方式就會導致,孩子從小就會覺得父母的存在不是自己的,而是“有人和我說話,我是沒有感情的”。
在這樣的情緒下,孩子就會逐漸的把自己和父母“區別對待”,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在家里的時候,只有沉默不語。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離,家庭的氛圍變得越來越緊張。
而孩子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心理,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在家里沒有存在感,父母會將自己的存在當做是對自己的愧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痛苦,內心開始拒絕與父母溝通。
2、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
為什么孩子和父母不親近呢?因為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關愛,而是父母對自己的指責和否定。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父母關愛,還要通過與父母的關系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
3、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覺得自己的內心非常沒有安全感,從而會變得焦慮不安,從而會通過情緒的波動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比如孩子總是被父母指責批評,那么孩子在內心的感受也會變得很糟,從而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被父母關愛,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個壞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來批評自己,讓父母瞧不起自己。
4、也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人際關系
孩子的人際交往是會影響到他的。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沒有人能幫他處理的事情,那么孩子也是不愿意與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的,這樣會讓他和別人產生隔閡,以后很難溝通交流。
小編說:
身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是因為恐懼或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傷害,而選擇做出這樣的行為。
其次,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尊重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是最愿意聽從父母的,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對父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如果孩子在小時候,父母總是批評和打擊孩子,那么孩子對父母會非常的恐懼,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的想法,他也會聽著父母的話,雖然會傷心,但也會改正。
最后,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1、 當孩子出現了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先不要著急,要學會傾聽孩子
當孩子處于逆反心理的時候,是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作為父母,應該仔細的觀察孩子,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上火,先要保持冷靜,先詢問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然后再做下一步的事情,以此讓孩子明白你的耐心,慢慢的孩子就會聽進去了。
2、 當孩子的做法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不要表現得沒什么“”
當孩子因為做錯了事情而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時,父母不要一直一味的指責,孩子做錯事,父母不要立即用懲罰的措施來強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要求,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學會自己去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孩子的想法也許是因為心里面積攢了太多的話,又或者是因為沒有合適的人幫助自己,不喜歡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父母應該在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并及時的幫助孩子改正。
3、 如果孩子的做法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應該及時的進行懲罰,讓孩子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如果只是簡單的懲罰孩子,或者是對孩子進行指責,這樣的教育是不會達到目的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錯誤,并且吸取教訓斥。
4、 父母應該融入孩子的世界,多和孩子溝通,陪孩子一起上網,在網絡中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