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最后的孩子越焦慮,像前段時間,杭州的孩子,因為學沒上好的學校,不得不給父母打電話尋求幫助。
她先說是自己太焦慮了,高三才考了這么點分,心理素質太差了,完全沒有辦法面對高考這件事。
媽媽說: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昨天也跟你說過了,不管你考得怎么樣,我們都是愛你的,你只要努力就好了,考不上就不能指望你什么都好。”
媽媽還是一直安慰孩子,并將視頻發在了班級群里。
孩子在場,她就在旁邊。
過了幾天,孩子打電話給媽媽,哀求她:
“媽媽,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看著孩子日漸頹廢的樣子,媽媽也越來越焦慮:
“你怎么就不能安慰一下自己呢?”
“我這么辛苦賺錢,為了給你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你還不知足?”
“孩子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
……
結果只能說:“你知道嗎?我自己幾乎每天都像在家里一樣,我就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985博士媽媽,在網上分享她兒子的經歷。
兒子6歲,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放學后,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幾個朋友一起玩耍,而且玩起來十分投入。
每次媽媽出差,他都會提前計劃好要帶的東西,比如:玩具、零食、課外書等等。
這位碩士媽媽說:“如果你的孩子能做到這幾點,那你就讓他玩個夠,高高興興地陪著他玩一會,如果能帶著他在小區里轉幾圈,那你就不覺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太無聊了。”
其實不止是學霸媽媽,大部分學霸媽媽都有這個共性。
她們都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幾個興趣班和班級之間切換。
這也是大多數學霸媽媽的做法——
只有小時候有興趣班,從沒有上過,覺得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能有多大的出息。
01 成績和排名,其實并不能決定孩子的一切
我還有一個朋友,小時候挺聰明的,上了初中后成績突然下滑。
為什么?
那個時候的她其實很文靜,從小學開始,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而且成績一直在中游,很努力,也聽話,但是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一直穩居班級的中上水平。
可到了初中,那時候的她就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真實成績,于是成績下滑到了班級的中下水平。
這個時候,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
那就是,她一直在用她的成績在不停地努力,并沒有因為成績而提升,反而更加影響到了她的學習。
所以,我們就去見到了她的學霸媽媽。
但她的成績不是很好,只是在班級中下滑。
在她自己的夢想中,她可能覺得是有了一個新的老師,能夠讓她的成績有所提升。
但是她卻是一個典型的差生。
更讓朋友無法接受的是,在朋友的一次次開導下,她終于破罐子破摔了,結果導致了整個學習生涯都在下降。
不過是同伴的影響力,讓她覺得自己的成績變得不好,是個差生,是個差生。
即使她努力學習,但她卻總是做一些無用功。
最終她變得不愛學習,成了人人討厭的學渣。
這是因為,她在父母的壓力下,還得不到他們的認可,而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她會感到很無聊,就只有玩這一件事。
如果,她的父母能夠理解和認可她,并給予她更多的陪伴,她就不會因此對父母失望。
這就是父母真正要讓孩子感受到的,你的理解和認可是發自內心的,孩子會很樂意接受這種來自父母的愛和認可。
《小王子》中,安斯沃斯將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在雕刻藝術中。
伊能靜的兒子哈利波喜歡收集各種小動物,伊能靜對此非常支持。
當別的小動物出現,伊能靜不阻攔,也會選擇陪伴孩子。
伊能靜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孩子會模仿他的言行。
杰作英國著名童話大王,莎士比亞、歌德的作品《青銅像》,赫然在國文故鄉的城池塘小學湖邊,幫小學生們演童話故事。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不是強塞進去,而是要賦予更多的愛,用信任的力量,幫助孩子從平凡中走出來,并最終獲得幸福。
本書有3個章節,從“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到“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每一章都很簡單,針對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都有詳細的方法論。
《給孩子的大師成長課》,就是一本讓家長和孩子找到學習動力的好書,讓孩子們真正愛上學習的書。
《給孩子的大師成長課》,是一束著名的心理學原理,被翻譯成16種語言,介紹了人的五種基本心理發展過程,具有獨特的意義,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知識、提升素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