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孩子讓人很焦慮,是很多父母最大的焦慮。對孩子來說,養(yǎng)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好。但是,當孩子長到大、小的時候,很多父母還是會有許多焦慮,甚至有的時候會讓人無法接受。
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焦慮?
焦慮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簡而言之,就是面臨壓力而產生的不安、緊張、擔心等情緒。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大部分的焦慮情緒都來自于對未知的恐懼,包括:擔心自己做不好、害怕受到嘲笑、擔心工作不順利等等。
在面對很多新的事物時,我們的內心都會產生一種畏懼感,也就是恐懼感,對于很多的事物都會比較恐懼,而這種情緒來源于父母的吼叫,或者是對孩子的吼叫。
我們就會覺得這孩子越來越膽小了,怎么打罵都不聽。
其實吼叫對孩子是有影響的,只是我們大人對孩子的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們不希望孩子變得膽小怕事,可是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的身上有太多的問題,孩子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以上這些我們家長也會經常對孩子吼叫,實際上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對,所以我們可以看看書,聽起來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事情。
為什么我們都很想要孩子變得勇敢、自信,勇敢?
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軟,讓我們認為孩子不勇敢,不慫,所以我們就對孩子大吼大叫。
我們認為這樣對孩子好,但其實我們經常對孩子吼叫,我們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我們經常對著孩子吼叫,對著孩子說:“對不起”。
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吼叫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變得勇敢,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
“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話,不但沒有教育作用,還會產生類似于打屁股的作用?!?/p>
所以,當我們吼叫時,看到孩子的那些不如以前聽話的行為,就特別的生氣,忍不住的動怒。
而一旦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就很難聽進去“自己聲音越大,越對孩子大聲”的批評。
因為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聲音,而聽不到的孩子的,則是“我的事情我做主”。
所以,當我們“想”孩子的時候,就不要馬上想他的“毛病”。
3.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盡量不陷入情緒的洪戰(zhàn)
當我們和孩子陷入情緒的洪戰(zhàn)中時,我們需要按下暫停鍵,深呼吸,給自己和孩子平復心情的時間。
當我們發(fā)現自己處于情緒的洪戰(zhàn)中時,建議不要用批評的口氣,用沉默的語氣和孩子溝通。
我們需要耐心、耐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我們的心情。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的狀態(tài),對他們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4.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在家的很多時候,都是看電視的。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以身作則,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做好。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以身作則,用言行去感染孩子。想要讓孩子回到書本,就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也不要玩手機,在孩子面前看書。
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讓孩子學習更加認真,更加努力。有時候,孩子的“厭學”,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積極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那么,怎么樣才是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式呢?
第一,允許孩子進行自我調整。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厭學,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孩子無法承受這些壓力。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給孩子減壓,而不是給孩子增加壓力。
在孩子休息時間,合適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去運動,去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
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夠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第二,及時鼓勵孩子。
當孩子表現出優(yōu)秀的時候,父母也要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只靠“吼”的方式來鼓勵孩子。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要做好足夠的耐心,而不是因為情緒崩潰,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去教訓孩子。
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表揚,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要及時去引導孩子。
這樣,孩子才能逐漸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