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的孩子超級不聽話,再也不是小學生了,再讓他上了初中,不僅聽不進去,還特別逆反,已經有好幾次班主任打電話來,說已經跟媽媽很不親了。
寫作業拖拉,沒關系,這個還不給他,一會說要喝水,一會又說要上廁所。
最近他總是一個人在家,也不想跟同學出去玩,就算是跟媽媽出去也不肯回應。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段時間,媽媽很著急,到處去打聽,也問過心理醫生,可是孩子就是不去上學。
很顯然,媽媽的焦慮和擔心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先放下焦慮,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溝通的前提。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孩子正在經歷一場災難性的事件,我們會有多么憤怒,然后會有多么失望,然后會有多么失望。
但是,如果我們能用共情的心態去看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就會發現,孩子的狀態完全可以自己調整過來,她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變得更加平靜,更加有智慧,越來越好。
第三個步驟:覺察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這時候覺察力就顯得尤其重要。覺察力越強大,我們就越能夠引導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
這時候,我們就能夠很好地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孩子也會很好地將情緒和想法傳達給我們。
那我們也可以在接納孩子感受的同時,幫助孩子去接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接納孩子的感受,并且允許孩子有這樣的一個“壞”情緒,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漸漸變得更好。
這個過程也是給孩子傳遞出去一種“哦,是這件事情影響了我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用“覺知之輪”模型幫助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建立起自我覺察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去應對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情緒和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因為同學欺負你,你就不開心?”
“是不是因為媽媽很生氣?媽媽也很難過?”
當孩子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他們也就會更加接納自己的情緒,從而能夠更好地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情緒尚未得到緩解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先問孩子:
“你的心情怎么樣?”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了之后,父母可以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是什么。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傾聽。
通過傾聽來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當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情緒之后,父母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來了解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之后,父母一定要及時的給予回應,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去傾訴自己的內心的想法。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充分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
2. 理解孩子
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去判斷孩子的行為。
父母需要有一個溝通模式,而不是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去溝通。
尊重孩子,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思想,父母不要總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去命令孩子,也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壓制孩子,讓孩子對父母產生芥蒂,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做孩子的“朋友”
在孩子做錯事后,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責罵,而是要做出正確的引導,遇到問題可以耐心的告訴孩子。
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朋友,傾聽他的委屈,做孩子的堅強的后盾,不要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這樣孩子才會樂于跟父母交流,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4. 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有的孩子叛逆的原因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孩子會選擇用叛逆的方式,去掙脫父母的管教。
這時孩子就像脫了韁繩的野馬,心里想要做自己的小主人,但是嘴上卻不愿意。
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一定要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愿意聽,甚至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沒有做到細心和認真,導致孩子不愿意聽。
在我們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用詞。不要總是以命令的語氣去和孩子說話,也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地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一、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不夠的,父母總是居高臨下的,總是想要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可是,這樣往往會讓孩子不愿意敞開心扉,與父母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
父母應該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夠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要總是習慣性地給孩子下命令,也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怎么怎么這么不聽話”之類的話語。
而是要學會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