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遺傳給孩子嗎?
有一種性情緒障礙叫作分離焦慮癥,那是指兒童對撫養者,特別是撫養者發生分離性焦慮的時候,兒童會感到緊張、恐懼,產生焦慮的行為。
孩子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對于外界的環境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比如在孩子12歲之前,如果家人分離,孩子就會出現焦慮、恐慌,孩子哭鬧的時候可能還會打或哭鬧,這時候媽媽會想盡辦法安撫孩子,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底色是溫馨且穩定的,孩子的焦慮也就自然消失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在一個普遍焦慮的環境之下,有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加地害怕、焦慮,比如小時候的被父母打、被老師批評,孩子就會感到恐懼怕,生出了心理陰影,而且更加的恐懼,一旦孩子再看到類似的生活情境出現,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會增加,就會選擇逃避。
父母的育兒焦慮究竟體現在哪?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孩子入睡前,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忍不住想要關心孩子”,這種情緒化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但父母們的焦慮也會帶給孩子很多的壓力,從而增加孩子的焦慮,使得孩子的童年和童年都籠罩在痛苦中,內心也變得更加的匱乏。
孩子的成長,更需要“被看見”。在平時,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減少對孩子的控制,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是父母的責任。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父母并非只有愛孩子的能力,只有尊重孩子的生命,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才能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讓孩子在風雨之后,想要逃離的港灣。
只有對孩子充滿了信任,孩子才能在風雨之下,迎難而上。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避風港
父母的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心理滋養。
多帶孩子進行溝通,經常對孩子微笑著,經常地擁抱孩子,告訴孩子:“寶貝,我愛你,永遠愛你”,孩子就會更加信任父母。
有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越親密,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性格就會越樂觀積極,越健康開朗。
一個好的家庭關系,能夠讓孩子快樂、健康、快樂,成長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
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少玩手機、少看手機,盡量多看書,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家庭中,家長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多看書、多運動、多學習,有規律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好的影響,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福林媽咪粉絲圈,來和育兒大咖還有志同道合的寶媽們一起來交流育兒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