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理門診主治醫師張玲說,青少年的抑郁情況和成人完全不同,青少年的抑郁往往表現為情緒上的不穩定、厭學、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妒忌、焦慮等。他們抑郁的最大因素是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變化,包括自我意識強,自我意識低,并且敏感、沖動。青少年由于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情緒波動大,比成年人更容易沖動,導致做事常有不計后果,有的甚至還會因為沖動犯下嚴重的錯誤。所以,父母、老師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在注重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叛逆期,也是孩子的一個心理斷乳期。
從心理學角度講,青春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大人,可以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處處體現在大人的眼里,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特別是家長的代名詞。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同時,家長也應該要多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起討論,作為家長也要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體驗生活,從成功的體驗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3.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有屬于自己的房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也有屬于自己的朋友。家長不要總是刻意去侵占孩子的私人空間,讓孩子也不要有偷窺探的行為。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在青春期也有屬于自己的空間。不要再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他,這是不對的。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是被理解的,這樣,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成長。
4.對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給予接納
青春期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如果孩子的行為和想法與父母的有出入,父母就會產生質疑,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給孩子給予接納,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也是這么關心你的,為了讓你安心,我們都會及時去接你。這樣,孩子才會放下戒備,愿意向你敞開心扉,向你傾吐心事,分享自己的困難和煩惱。
5.“面無表情”
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間經常發生沖突,那么就很難彼此之間建立起信任,那么孩子會感覺不到尊重,甚至會覺得父母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
即使是很親密的人,也很難做到有話好好說,特別是孩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么可能會愿意敞開心扉,向你傾吐苦水呢?
5.“對你所說的沒有必要”
對于孩子來說,說教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聊天方式。
如果孩子一開始對于新事物的理解并沒有什么問題,那么父母就應該放下自己的身段向孩子敞開心扉,不要對孩子提建議,而是要對孩子提出建議,孩子自己也會很樂意去聽父母的建議。
6.“必須要說你的想法”
如果父母總是把“必須”掛在嘴邊,孩子會覺得父母很霸道,從而產生叛逆心理。
所以父母對孩子提出建議的時候,不妨多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發言的機會。
三、“應該”型
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會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認真傾聽,并且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一味地說“不”。
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于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