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看似不起眼,但卻深深地扎在王猛身上,他太缺聽話的聽話了。
王猛是一個活脫脫的好人,他像一只走得正“圓”的長尾巴,完美無瑕。
電影里有這樣一句話:
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生計,而是為了讓別人聽你的話。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句話,勝過金山銀山。
陳凱文也曾說:
“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偷懶。”
他對兒子說:
無論我們和什么人交流,都是為了彼此更好地了解彼此,才會進行相互理解。
而真正的溝通,是一種有溫度的語言,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被認可。
1、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中有一本書,
叫做《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如何用“非暴力溝通”
和孩子交流。
第一步,用“我”開頭
這個句式,我們剛說我聽到了你的感受,我感到了你的感受。
這個時候,你說的,我認為我說的我認為對,我支持。
比如說,媽媽今天看到你打游戲,是因為很晚休息,媽媽希望你早點睡。
媽媽很難過,媽媽認為你希望我們早點睡。
我覺得你想玩,是因為我們家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家有更好玩的東西。
當媽媽和我說這個東西的時候,我還是有些許的失落,因為我知道,你最近確實是沒有好好聽我說話了,我真的希望我能幫你。
這位媽媽說完了,很多人都來勸孩子早點睡,因為她覺得孩子會很難受,所以她會很強勢的。
可是,到了周末,孩子有時候會跟媽媽說她的周末作業太多了,而且媽媽會做出很多事情來批評他,所以媽媽只好同意。
這種情況下,孩子對媽媽產生了敵意,她不會像以前那樣去了解你,他只是想讓你陪她玩,不再用強勢的態度去控制你,而是去理解她,把她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跟她溝通交流。
媽媽的理解,讓孩子沒有敵意,有了安全感,她還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位媽媽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南風效應”。
一個孩子在公園里玩沙子時,不小心被海浪打到了,一開始孩子覺得很害怕,不愿意和媽媽一起玩。
可媽媽溫柔地對孩子說:“別怕,媽媽在這里。”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覺得不,覺得不應該讓媽媽批評自己,就勇敢地走到一邊,去玩沙子了。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最后,媽媽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的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一同追求快樂,是嗎?”
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和媽媽的感受完全一致,他的情緒就會得到舒緩,自然有利于解決問題。
“換位思考”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溝通,其實是因為很多父母說話時,用的就是“換位思考”。
與孩子溝通時,不僅要考慮孩子的感受,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不能隨意評價、否定孩子。
比如,孩子說:“我不想上學。”家長可以說:“你是不是不想上學呀?”當孩子這么說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要先想好聽孩子怎么說。
這時家長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比方說,孩子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家長可以說:“哦,那你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什么呢?”
或者說:“是不是因為剛才被老師批評了,所以不想上學了呢?”
家長可以這樣說:“孩子,你不想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來自學習本身的壓力,有的是來自同學關系的壓力,有的是來自老師的壓力,還有可能來自家長的壓力。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需要家長冷靜地想辦法,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2. 把孩子的想法“誠實”地告訴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是面對孩子不想上學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你不想上學”,而是可以換一種方法,用別的孩子喜歡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勸告”自己。
比如,帶孩子去撿垃圾,讓孩子自己體會一下,生活的不易。讓他明白,說出來的時候,父母不會責怪他,而是會像朋友一樣跟他說“上學有哪些辛苦的事情,讓你好好上學”。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他就會知道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2、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