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叛逆期
2歲寶寶叛逆期
3歲寶寶叛逆期
6歲寶寶叛逆期
6歲寶寶叛逆期
7歲寶寶叛逆期
7歲寶寶叛逆期
8歲寶寶叛逆期
……
我們對待寶寶叛逆期的認識和理解其實是一個發展歷程,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認知能力的增強,寶寶的反抗也就變得更加地強烈。
為什么會有兩歲寶寶叛逆期?
很多媽媽都會感到疑惑,為什么原本乖乖的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了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叛逆期背后的真相。
1. 寶寶叛逆期
孩子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1、2-3歲寶寶叛逆期
6-8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總喜歡自己做事。比如想要自己吃飯,父母不讓,偏要自己吃;要求父母把飯菜端到自己的碗里,如果不給,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想要玩具,父母不買,孩子就開始哭鬧,甚至做出打人的行為,這時候,大人反應強烈,對孩子進行呵斥和打罵,他們受不了,最后只能用武力解決問題,對孩子進行威脅。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小時候非常叛逆的孩子長大后,如果繼續延續著這樣的教育方式,長大后會怎樣的人生?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會把父母打罵的話當成耳邊風,要么是暴力,要么是非暴力。打罵,只會讓孩子變成父母眼中的壞孩子,并且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交流。
第二種:刻意嚇唬孩子
有的家長慣用的伎倆,就是“你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尤其是在孩子淘氣的時候,見到孩子惹事不聽話,就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看到孩子總是趴在桌子上,亂涂亂畫,就會嚇唬孩子說:“你再亂涂亂畫,警察就把你抓走了!”,孩子在面對家長時,內心肯定會十分恐懼,更加會產生更多的不良情緒。
第三種:刻意嚇唬孩子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采用的是“嚇唬孩子”的辦法。“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你再亂涂亂畫,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類似的話嚇唬孩子。
家長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嚇唬孩子的辦法效果只是暫時性的,是讓孩子在恐懼中聽話。
其實嚇唬孩子的方法,除了嚇唬孩子之外,有很多陋習,甚至會把孩子變成“狼”。
美國科學家艾莉森戈普西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了這種效應。她做了一項實驗,將一只白鼠放進水里,只要按壓住“杠桿”,白鼠就能快速地被觸動,按壓杠桿直到把老鼠搬走。
后來,她還在驗證了這個結論,并鼓勵了這些老鼠們。
后來,這只老鼠變得越來越活潑,且越來越愛說話了,且情緒也越來越好。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效應”。
這種效應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或“熊孩子”的標簽,如果我們漠視孩子,在孩子心中埋下一個“壞孩子”,對孩子未來發展很不利。
5
給孩子貼標簽,對孩子有害無益
1、給孩子貼標簽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并且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很有潛力,未來發展方向、性格都很不錯,將來走向社會一定會很有出息。”
結果,8個月后,這些被測者們的測試結果令人滿意,因為他們的潛力巨大,即便被測者一時難以捉摸,也會因為一份損傷而記恨在心。
這就是暗示效應的威力。
舉個例子,有位母親說自己的兒子數學考試總是考到了90分,她就把孩子罵了一頓,結果孩子就成了一個討厭學習的孩子。
事實上,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清楚地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學習的節奏,只有完全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可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就像谷愛凌的媽媽谷愛凌一樣,谷愛凌雖然數學成績很好,但是“不是那種有天賦的孩子”。
即使后來她真的考上了清華大學,也并不意味著她就一定是學霸。
反而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所以才會成為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而更加討厭讀書。
現在的父母真的是太焦慮了,孩子才三年級就要求孩子好好讀書,這是對孩子的不公平,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而想要讓孩子獲得高效率的學習,只靠天賦還是不夠。
3、勤能補拙,有天賦這一點是必須要具備的。
當父母的給孩子灌輸知識的時候,就等于向孩子灌輸了“應該這樣做”的思想,而孩子卻不會了。
孩子在學知識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吸收”的狀態,而且孩子一旦學過了,無論是對于書本知識,還是以后在學校,在社會交往中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