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調查問卷
本期“心理健康”欄目發布
我國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患病率為6.1%。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家長和孩子、學校對其關心不夠,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小朋友們長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是否可預防?記者采訪了權威醫學專家、心理專家。
文 |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郭柏麟 鄭敏華
01
上周末的心理健康主題是“青春期”
受訪者供圖
如今,有很多孩子已經順利從開學狀態調整過來,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并返回了學校,但是,一些孩子還是有些心理問題的。
1. 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所察覺
盡管如此,在開學后的學習狀態也會有明顯的改變。有些孩子則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家長的詢問、老師的反饋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尤其是一些家長在反映孩子厭學后,要么會覺得孩子在逃避學習,要么會感到十分的不解。
當孩子表現出不想去上學時,家長也不要急于對孩子的想法進行評判,家長可以仔細思考分析一下孩子不愿意上學的原因。
2. 對學校的抗拒心理
一些孩子不愿意去上學,可能是因為對學校的生活感到陌生,或是對新校園生活里的人際關系感到無所適從。
這種對學校的不適應,可能是由于學習成績的不理想,或是受到校園欺凌等等。
3. 內心不安
表現為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而不喜歡上學,但是,也可能有一些問題是他對學校沒有感覺到的,比如說,在學校被霸凌,或者被同學打了。
4. 身體不適
有一些孩子在學校里,或者是家里比較大的原因,比如說生病了,或者是學習成績不太好,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說,和同學的關系不好,或者是,被老師批評了等等。
二、孩子不想上學,身體不適的原因
1. 沒有足夠的耐心
有的時候孩子不想上學的一個理由,可能是因為他在學校里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說他的朋友都有個性,比如說他的學習成績不太好,或者是他的人際關系不太好等等。
這些困難會讓孩子不想上學的想法很強烈,但是又不能直接告訴孩子,那么孩子內心就會有壓力,而且他可能會因為自己跟朋友在一起玩耍而感到很快樂,所以孩子可能會因此而不想去上學。
2. 孩子不想與父母溝通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跟孩子溝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說話不算話,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自己內心的想法。
比如說孩子放學回到家之后,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不要再去玩耍。
但是孩子卻不愿意先寫作業,甚至跟父母吵起來,或者是躲在房間里不愿意跟父母說話。
那么當孩子放學回到家之后,也會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陪伴而不愿意跟父母說話。
那么當孩子放學之后,又或者是周末的時候,父母想讓孩子多去公園玩耍,多去公園玩耍的時候,孩子還是愿意回家的,因為他覺得不想回家,他覺得在外面玩耍太累了,而且現在放學回到家里,如果父母沒有在身邊陪伴他,他也不愿意回家,所以他回家之后就會很聽話,然后去寫作業,因為他覺得父母很關心他,很愛他。
所以說如果孩子回來晚了,那么孩子放學之后就開始有些許的會不想跟父母交流,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經常說孩子會“不想回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可能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他們會經常會耐心的跟孩子交流,無論孩子說的多么的幼稚,也會耐心的聽孩子解釋,最后解釋清楚,并且給孩子道個歉。
這樣的話,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們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也會慢慢的理解和父母的關系,因為如果父母的關系融洽了,孩子回來就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放松的心情,這樣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生活,也會更加的懂事。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的去反思自己,是否是自己不懂得教育孩子,自己卻沒有做好引導孩子的工作。
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了,作為父母一定要適當的去反思自己,當孩子有些許的地方做錯了,家長應該如何去糾正孩子?當孩子想要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們要學會去引導孩子,不能過度的去溺愛孩子,對孩子也不要過度的去控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不能總是一味的去溺愛孩子,要正確的去引導孩子。
而不是像劇中的佟大為和孫儷一樣,家長只看重孩子的成績,不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什么,如果孩子的心理壓力過大的話,那么他們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那么作為家長,該如何去正確的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不要過于的沉迷于游戲之中,避免他們成為一個因為游戲而走上歧途的人呢?
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來約束自己。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