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中心主任吳九君進行了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家長們了解如何讓孩子有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中心主任吳九君也向家長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的理念,讓家長們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中心主任吳九君表示,學校要為心理健康課程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準備。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的含義
吳九君介紹,學校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的重要場所。
“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從入學時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情緒發展、知識教育和文化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和健康等各個方面都有相應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揮到底好還是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部在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到2022年,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中小學校、社區要建立家長學校等,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此外,需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兒童心理健康素養的回歸。據我省2020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持續保持公布,在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對全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個別化的、個別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科學認識、理解、接納、積極調節,主動融入集體生活。
2.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年定期舉辦公益課程,邀請專業心理健康專家講座,幫助孩子緩解不良情緒。
3.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各地市教委可積極組織教師培訓,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建設。
●學校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學校每年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檢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制度,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聯合制定《健康中國行動———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
(一)
有溫度,積極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局長孫宏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據他了解,為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需要改善學校和教師的教學工作,從觀念、教育方式、師生關系等多方面入手,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模式,改變目前教師群體的教學方法,建立一種新的厭學關系,從而讓學生愿意去上學,這樣才能讓老師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學校要建立師生比鄰長的民主制度
,教師和學生不能產生對立的學習關系。實施師生比鄰兩間的橫向對比,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有的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他們經常把自己的學習成績與其他同學比較,比較自己學習好的同學比自己學習差,有的學生甚至比自己努力學習了,但是學習成績始終不能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的積極性不夠,從而導致了厭學情緒的產生。
家長在教育孩子學習時,經常用打擊、諷刺、挖苦、否定的語言刺激孩子,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這樣使孩子因為被打擊而產生厭學心理。
家長的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但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必然會受到影響,感到壓力過大,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父母不切實際地期望
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既有家長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教育方式的原因,更有家長的教育方法的原因。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考出好成績,成為每個家長的心愿。
尤其是在學習成績上,時常有孩子考不上大學,只能通過復讀來改變命運,因此家長會為此而“格外關注”,尤其是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
家長為了孩子的成績焦慮,不僅沒讓孩子參加高考,連小學都沒畢業,平時就開始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例如鋼琴、畫畫、舞蹈、口才等等。而且每次考試的時候,家長都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成績會一落千丈。可是,事實上,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但是家長卻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力的提升。
因此,家長一定要警惕“厭學情緒”的存在,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學習上面。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就會感到很失望,而且很焦慮,這樣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厭學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1. 會使孩子自卑
有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孩子看到學習成績不好,自己就會很焦慮,
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對不起父母,同時也會使孩子在學習上產生一種無力感。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