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心理健康專家 王愛芬
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會經歷學習上的壓力,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他很容易對學校和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出現厭學、不愿去學校的心理。
比如,在剛上學時,常常表現為不愛上學,對學習有抵觸情緒。但在媽媽和老師的幫助下,孩子逐漸適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學校,積極陽光。
一、孩子在學校里受到什么樣的委屈
小藝是一個上二年級的孩子,在小藝小學的時候,還十分的聰明,又機靈,每次老師一調侃她,她都是笑瞇瞇的,好像沒聽見,有時候孩子想,我的聰明,我應該要怎么才能改變這種現狀?
聽小藝媽媽的描述,小藝比較喜歡看書,如果遇到困難,小藝媽媽就會拿著書在一旁耐心的講解,有時遇到問題,也會找一些類似的問題,指導小藝的爸爸去輔導孩子。爸爸的這個狀態,完全就是小藝媽媽這個樣子。孩子平時在學校有困難,回家后,在家里又缺乏自信,容易把自我懷疑付諸行動。所以小藝媽媽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愿意幫助她,關心她。雖然她很努力,但是小藝并不快樂,成績一直在下滑。
小藝媽媽時常說到,雖然是高三了,但還是不太想讓孩子這么辛苦,在她看來,將來孩子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她認為自己很滿足。
小藝媽媽還是很知足,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報,但是小藝還是覺得很失望,自己的付出還是不如別人。孩子再努力,成績也沒有提升,感覺自己很失敗,這個時候,小藝媽媽就把她能想到的激勵她的話,都搬出來了。小藝媽媽就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實孩子的付出很多時候,并不是他有多努力,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夸獎他,讓孩子把他的努力,變成了理所當然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懂得夸獎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讓他繼續努力。孩子如果已經獲得了好成績,就及時地夸獎他,夸獎他的付出,幫他樹立信心,那么他就會更加努力,就會越來越好。
給孩子更多的夸獎,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加開朗的性格,
而且他也會變得更加努力,努力的拼搏。
孩子很小的時候,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夸獎,
甚至是物質的滿足。
雖然嘴上說著喜歡自己,但是心里卻覺得父母對自己非常的好,覺得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是那么的重要,有的時候還會羨慕其他的孩子。
但是有時候卻不知道父母真正的用心良苦。
曾經以為努力是為了什么,
直到現在才明白,
努力的最大的意義其實就是為了什么。
孩子,你需要明白,
這世界上最愚蠢的事,莫過于你在該努力的年紀,卻選擇了享受
這個世界最舒適的生活。
最后后悔的還是父母,
也許你和你的父母都在用盡全力教育著你,
但是他們卻忘記了,
你也許是最后一個才發現的。
05
每個“學霸”的背后
都站著一對“學霸”父母
常常在深夜里踩空想,
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
自家孩子到底是從何時開始,
成績變得越來越差了呢?
歸根到底,
是因為學習的苦、生活的苦、成長的累。
讀書的苦
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功夫
“人生最怕的是,
總要吃苦。”
所以,
告訴孩子:
努力的苦,是暫時的;
要用過的苦,才能創造無悔的苦。
人生漫長,
唯有一往無前的努力,
才能嘗到生活的甜。
北大才女劉媛媛媛媛曾在演講中說:
“我明白了一件事情,
如果我在小時候有好的學習習慣,
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
在我的學習上,我從來不會感到苦惱。
相反,
我覺得非常幸福,
我覺得很快樂。
那是因為,
我在別人看來,
我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
我很自信,
很優秀。
在別人看來,
我是一個很努力、很好學的人。
可是在我爸爸眼中,
我是一個笨蛋、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他把我當成了一個學習工具,
當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當成了厭學的罪魁禍首。
學習帶給他的最大的感受,
就是有一種不得不學習的壓力,
而孩子本身對學習也不太在意,
甚至不需要額外的學習任務,
就能在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里,
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所以,在孩子學習之初,
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其實早已被學習所剩無幾。
這個時候,
父母若能多一些鼓勵,
多一些肯定,
對孩子來說,
就不那么重要了。
他們就會主動去汲取成長所需要的能量,
去迎接挑戰,
迎難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