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國當代父母必看家庭教育的8分鐘思考)
摘要:家庭教育伴隨著兒童的整個童年,是教育中的基礎,更是基礎中的重中之重。好的家庭教育,能讓兒童在生活學習中都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也為兒童以后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關鍵詞:教育理念,伴隨成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幸福的指數(shù)也是不斷增長。更多三口之家的國人也從怎么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問題演變成怎么教育好下一代的問題,但家長的文化水平的參差不齊、對人生理念的不同看法,也讓家庭教育成為了國人新的頭疼的問題。
1. 家長與孩子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微妙。隨著80后90后成為了這個時期的社會主體,他們對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和60后70后又是不一樣的。我是一位80后尾巴,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因為他們是從苦日子中走出來的,不想讓我們在受苦。隨著中國深化改革,全民族全面奔向小康社會,父母希望我們過得好,吃不到苦,所以對于80、90后的人們,他們在蜜罐中長大,本身存在著自私自利,他們下班后出去吃飯、K歌,到了家玩游戲刷手機,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對幼兒的身心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長此以往,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出現(xiàn)內向、自卑、膽小。作為家長必須認清這一點,我們生長在擁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承著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念,也秉持著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我們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在沒有科學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適當在人為關懷中建立起父子母子的親情關系,例如一起去電影院,一起去游樂場,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給孩子做一些好吃的,伴隨著孩子在快樂、溫暖的童年中成長。

2. 不要讓混合雙打嚇壞孩子。很多家長注重孩子的考試結果,注重孩子在校園競技中取得的成績。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或表現(xiàn)不滿意,回到家迎來的就是混合雙打。這種事情主要體現(xiàn)在父母思維里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在班級里成為佼佼者,殊不知龍鳳是極其稀有的,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龍都能成鳳,那班級怎么會有成績不均的現(xiàn)象。拋開優(yōu)劣之分,我們要分析的就是家長的這種做法合不合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父母教育孩子,鞭打孩子的時候,孩子那無助的表情,驚恐的眼神,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的是與父母的疏遠,自己變得有暴力傾向,遇到錯事害怕挨打不敢和父母去交流,討論。老輩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在如今這個“以孩子為主”,“和孩子成為朋友”,“與孩子尊重平等”的社會,我們應該以說教為主。試想下,孩子犯錯有沒有父母的責任?孩子成績沒考好是父母平時有沒有叮囑孩子的學習,有沒有縮減孩子看電視,玩玩具的時間。有人說這些都是孩子自控的問題,那我要問,作為成年人,喝酒還要開車,手機從不離手,肺病還要吸煙,這些就有自控力了嗎?很多時候我們要換位思考,成年人都要這樣,更何況還是偏重于玩心的兒童呢?經常挨打的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出現(xiàn)性格缺陷,經常顧慮不敢做事情,整個人也變得不陽光,不開朗;而那些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后會變得更樂觀,處理事情也更加地果斷。所以我們不能讓孩子在挨打恐嚇中成長,當我們遇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做錯事情的時候,在情緒要爆發(fā)的時候,不妨躲在一邊靜一靜,想一想,放下拳頭,放下手掌,用寬容的態(tài)度和孩子心平氣和地促膝長談,告訴他只有好好學習,誠實做人,以后長大才會得到社會的回報,我相信很少有不聽話的孩子。
3. 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有些孩子坐在地上玩沙子,家長怕臟了衣服;有些孩子踢足球打籃球,家長怕磕了碰了;有些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怕遇見心術不正的小朋友。殊不知,這些都滅殺了孩子從出生就有的那種天性。兒童時期,家長做的就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放飛自我。玩沙子的過程中,家長看到的是弄臟衣服回家還要洗,可是沒有看到的是孩子在玩沙子中展現(xiàn)的那種智慧,構思,想象力。運動的時候怕磕了碰了,哪個孩子從小沒摔過,哪個孩子又從小身上一處傷都沒有,讓他們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自由運動,這也是鍛煉孩子身體的契機。中國學生身體素質一年不如一年,肥胖癥越來越多,鍛煉得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安逸現(xiàn)狀,這對于要建成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我們是不利的。這就造成了投入海中的魚子,并不都長成魚的結果。家長要結合“德智體美勞”,千萬不能偏科,要全方面地教育孩子,放飛孩子的大腦,放飛孩子的想象,放飛孩子的天性。這樣的孩子才會有創(chuàng)造力,才會在以后的社會中出人頭地,獨樹一幟。
結語:讓家長用最合理的家庭教育去教育孩子是我們當今社會人文教育的重點。我們要從嬰幼兒時期就對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德教為先,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教育,其次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陶行知曾說:“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yǎng)。凡人生態(tài)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期立一適當基礎”。孟母之三遷,更說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傾注一切心血。我們經常把孩子視作自己的資產和延續(xù),那現(xiàn)在我們就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更多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中,讓孩子披荊斬棘,勇敢的前行,立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