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精神疾病高發,做好心理管理很重要嗎(春季精神疾病高發季,我們該如何做好心理防護?)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春季本來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但也是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等。現代醫學研究也顯示:超過一半的精神病患者,初次發病都在春天,而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復發率也比較高。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精神心理疾病高發的原因有多種,“一年之計在于春”,新的一年大家對自己都有很高的期望值,會給自己設置一定目標,而有些人則會把目標變成無形的壓力;另外春天多雨、潮濕,氣壓比較低,人容易感到壓抑。
典型案例
16歲的小軍最近總是無原因的哭泣,愛發脾氣,易激惹,生活不規律,懷疑同學議論他,拒絕上學。母親帶其到醫院尋求專家的幫助。在醫生的幫助下,母親和小軍談心,得知他最近情緒不太平穩,總是提不起精神,學習積極性大不如前,而且特別容易犯困。
專家解答
專家說,像小軍這樣因情緒問題影響學業、家庭關系的孩子最近特別多,除事件性因素外,這和春季臨近、氣溫多變、日照時間變化也有關系,因為這些會影響人體內分泌,從而增大了引發精神心理疾患的概率。
其實,在春天這種精神心理疾病高發季節,除了孩子,其他年齡段的人也會誘發精神心理疾病。春天,氣候多變,陰雨天較多,易造成大腦內松果體素分泌增多,從而使機體內其他激素分泌不均衡,出現代謝紊亂,導致人體的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異常。在經濟、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壓力加重時,人們容易患上精神心理疾患。
那么,怎樣判斷是否心理健康?
春困、失眠等睡眠障礙,導致許多人白天精神不振等。碰到以上這些情況,一般人都能很快調整過來,但一些性格比較內向、孤僻、多愁善感或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因為這些感到悲觀,消極,出現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現。
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由正常而變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多夢、少眠或不眠感等。
情緒障礙:患者情緒發生改變,如情緒不穩、煩躁易怒、容易激動、敏感多疑、或言語增多、興奮過度、愛管閑事、焦慮、憂郁、反應遲鈍等。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常感到頭痛、頭暈、無力、食欲不振、心慌、耳鳴、身體消瘦等。
幻覺、幻聽、妄想的再現:患者已經消失的癥狀如幻覺、妄想又重新出現,但幻覺是偶爾、短暫的,妄想是片斷、不系統的,患者自己也能察覺出這是不正常的精神癥狀。
其他: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能有頭有尾、軀體不適,或出現疑病癥狀。
春季防治精神心理疾病,專家建議
1、多做戶外運動,經常曬太陽;
2、不開心的時候將自己的情緒感受說出來,不要藏在心里;如果和家庭的因素有關要及時和家人溝通;
3、可以吃些甜食或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輔助緩解焦慮;
4、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
5、轉移注意力,心情不好時可以看看喜劇;
6、設置合理可以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防止因目標過大覺得無法達到而壓力大,進而影響情緒;
7、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雖然春天是精神疾病高發期,但只要我們事先做好全面的防治準備,是能將心理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降到最低。而行動是減少心理損耗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自己難以排解,就要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