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行業的風險(針對心理健康人群的某些問題)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光明日報記者 徐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發布的資料,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他們保持創新活力、充分發揮潛能、高效工作的基礎。
還有一個專業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重要——那就是醫務工作者。他們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要加強對醫務工作者的保護、關心、愛護,提高醫務人員社會地位。2020年,國家衛健委從薪酬待遇、工傷認定、職稱評聘、心理調適等方面配合中央出臺了多項措施,關心和愛護醫護人員。
日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調查并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發布,其中兩個分報告是《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和《2020年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這兩大群體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怎么樣?他們時常被哪些不良情緒困擾?“心結”何來,又做何解?其中的發現及對策建議,值得關注。
超過1/10的醫生存在較高抑郁風險——
治病救人,他們的心理誰呵護
1、抑郁焦慮、工作倦怠,白衣天使的“惱人心事”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2.3%的醫務工作者無抑郁傾向,27.7%的醫務工作者有抑郁傾向,8.3%的醫務工作者有抑郁高風險。
2020年3月8日,心理疏導工作者莫楊寶(左)在海口市美蘭區一處醫學集中隔離觀察點與醫護人員交流。新華社發
分析發現,男性醫務工作者的抑郁高風險的比例是12.5%,女性為8.5%。按崗位類別劃分,醫生的抑郁得分最高,同時男性醫生高于女性醫生。在焦慮方面,30~45歲的男性醫生的焦慮得分明顯高于其他群體。整體而言,30~45歲的醫務工作者的焦慮水平更高。在職稱方面,初級醫務工作者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高級醫務工作者。
工作倦怠狀況也是反映醫務工作者職業心理健康狀況的一項指標。本次調查中,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倦怠量表的平均得分為12.29分,標準差為7.05分。醫生的工作倦怠得分高于護士、醫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在醫生、醫技人員、管理人員三類崗位中,男性醫務工作者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在護士群體中,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
2、健康守護者的心理隱憂如何疏解
醫護人員戰斗在守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第一線,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力量。只有在保證其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礎上才能做好各項工作。如何守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報告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1.加強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不僅包括對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科普知識的宣傳,也應包括提供直接服務于醫務工作者的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并在制度流程上對醫務工作者便利使用這些服務予以保障。
2020年4月21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志愿者在為援鄂醫療隊員楊娟(右)開展心理支持服務。新華社發
2.注重提升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養。在對醫生的繼續教育中需要加強心理健康基礎知識、與醫學情境相關的心理健康實踐技能方面的培訓。
3.加強對醫護人員的職業保護,減少職業傷害。要在倡導全社會尊醫重衛的基礎上,建議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完善事先防范、事后處置的配套措施,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支持體系。
4.促進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平衡。不僅要關注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對其家庭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男性醫務工作者存在的工作-家庭沖突。要通過講座培訓、加強宣傳等方式增強醫護人員維護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意識,提高應對技能;從制度和措施上給予一定保障,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
5.加強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生涯支持,特別是在職業發展初期階段。本次調查發現,工作年限在1~5年的醫務工作者的各類心理問題更加突出。這顯示,醫務工作者心理問題高發的階段并非在入職之初,而是在對工作內容初步熟悉、工作身份初步適應之后,仍存在一段時期適應發展上的困難。要重視這個階段醫務工作者在職業發展上的壓力,加強相應引導和支持。
24.0%參與調查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現,42.2%的人有輕度焦慮表現——
搞科研,心理如何更“強大”
1、抑郁、焦慮——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兩大頑疾
抑郁是生理、社會和心理方面綜合而成的多維障礙。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性質對專注力和創造性有較高的要求,抑郁不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工作表現產生消極影響。201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有24.0%參與調查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現。其中,有64%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較高,屬于高風險群體;有17.6%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抑郁傾向,需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抑郁得分在不同群體間存在差異。男性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抑郁水平隨年齡增長呈現下降的趨勢;在控制年齡的影響下,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存在顯著差異,中級職稱和無職稱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程度相對最高,其次為初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相對較低。不同群體間存在抑郁問題人群的比例也存在差異。男性科技工作者中存在抑郁問題的比例(有6.9%的人屬于高風險群體,有18.2%的人有一定的抑郁傾向)顯著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有6.0%的人屬于高風險群體,有17.0%的人有一定的抑郁傾向)。抑郁水平隨年齡增長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30歲及以下人群的抑郁高風險所占比例最高,為27.8%;50歲以上人群的抑郁高風險所占比例最低,為14.4%。
資料圖片
焦慮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2%的人有輕度焦慮表現,有8.8%的人具有中度焦慮問題,有4.5%的人有重度焦慮問題。在年齡差異上,主要表現為40歲及以下科技工作者呈現顯著更高的焦慮水平。在職稱方面,焦慮水平最高的是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其次為無職稱、副高級和初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焦慮水平相對最低的是正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
2、工作壓力、技能發展、決策自主、同事和上級支持——這些因素影響他們心理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工作特征的幾個維度與抑郁和焦慮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與工作壓力呈正相關,即工作壓力越大,抑郁和焦慮水平也越高。與此同時,技能發展、決策自主、同事支持和上級支持四個方面與抑郁和焦慮呈負相關。
科技工作者面臨的生活困難同樣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收入低、工作忙不能照顧家庭、照顧老人有困難,三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的生活中有這些困難。
3、定期心理檢測、便利心理咨詢他們最需要
高強度工作壓力下,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普遍需要職業指導與工作問題和調節情緒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務。在參加調查的科技工作者中,近八成的人認為應該定期做心理健康狀況監測,有接近3/4的科技工作者希望每半年或一年可以像體檢一樣,接受心理健康狀況監測。
在有關心理咨詢服務形式的調查中,最受歡迎的是心理咨詢,有71.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愿意采用這種形式的服務,希望參加專家講座的約占一半(47.8%)。他們普遍更愿意通過網絡平臺和綠色通道獲得心理咨詢,這與報告結果發現的科技工作者對心理和情緒問題存在污名化和誤解、對使用心理健康服務存在顧慮的結果是一致的。
4、建設心理健康服務綜合平臺,貼“心”暖“心”靠這些
未來,加強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務,當務之急是什么?調研組給出的建議是:
1.完善心理健康篩查和檢測機制,年度體檢應包括心理健康篩查項目。
2.建設心理健康服務綜合平臺。搭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務平臺,選拔和招募合格的專業人員,建設心理健康服務專家資源庫,使各地科技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便捷地預約服務。
3.加強心理健康素養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大力普及和傳播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在“知”的基礎上,重視“行”的培養。
4.緩解工作壓力,加強團隊支持。對于工作制度、環境等客觀條件進行改進和調整,營造相互關愛和支持的氛圍,讓科技工作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