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點憂郁父母應該怎么做(有憂郁癥的小孩,父母該怎么做)
引子
讀小學五年級的凱凱,在遇到任何事情時,總是習慣于先皺起眉頭,緊繃著臉,好像對什么都很擔憂;做起事來瞻前顧后,總認為事情不會順利;只要事情發(fā)展的方向跟預期的有所偏差,情緒就會跌到谷底,很不開心;還經(jīng)常晚上失眠,擔心學習成績下降,擔心失去朋友;父母和他聊天,聽到的也多半是令人不開心、不滿意的事情。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shè)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孩子的表現(xiàn),當然引起了父母的擔憂,他們希望能找到方法來改變孩子,讓孩子多一點正面情緒,少一點抑郁。
像凱凱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疏解,最終情況很有可能會變得更加糟糕。
01 孩子憂郁的性格和他的情緒特質(zhì)有關(guān)聯(lián)
情緒是一個人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時產(chǎn)生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與生俱來的。
事實上,一個平時不愛言笑、思想較為負面、心情放不開的孩子,通常和他的情緒特質(zhì)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性。情緒特質(zhì)傾向負面的孩子,看起來就顯得比一般孩子更悲觀,顧慮也較多,不論什么事情都會先看到悲觀消極的一面,或是對于未來總是有所擔憂。
而情緒特質(zhì)偏向正面的人,看起來就會顯得較為樂觀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事情,都能保持正面的期待,即使事情不如預期時,也能夠做到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這也應該是正常孩子本來的面目。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很容易從性格開朗的孩子身上得到積極正面的回應,在教養(yǎng)過程中也容易獲得成就感。相反,情緒特質(zhì)比較悲觀的孩子,容易看到事情不理想或不完美地方,經(jīng)常陷入說不清的煩惱,表現(xiàn)出愁眉苦臉的樣子或頻頻抱怨的反應,常常讓父母頗感無奈,也充滿著一種對孩子教養(yǎng)的失敗感。
孩子開心或是不開心的時候,除了受到先天情緒特質(zhì)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不被允許充分表述,沒有適當?shù)囊龑В⒆涌赡軙晳T性地以壓抑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就可能逐漸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態(tài)。
如果一個孩子在與外界互動、認識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外在的反應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適當引導,孩子在情緒自我控制的學習方面就會遇到困難,并因此積累過多的負面感受,甚至對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產(chǎn)生拒絕或抗拒的反應。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少見但不能忽視的狀況,那就是“兒童期抑郁癥”。抑郁癥不只會發(fā)生在成人身上,也會發(fā)生在兒童身上。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期抑郁癥的占比是2%~4%,也就是說,在一個50人的班級中,就會有一到兩個孩子患有抑郁癥的可能。
對很多父母來講,可能很少聽說過兒童期抑郁癥:“天哪,小孩子怎么會抑郁?”“他們有什么事情可值得抑郁的?”這就是存在他們心底的疑問。
在多數(shù)父母看來,孩子只需要全身心地去應付學業(yè),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壓力。每當孩子向父母抱怨壓力過大時,大多數(shù)的父母只是簡單安慰兩句就不了了之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出現(xiàn)把孩子推入憂郁行列的可能。
兒童抑郁癥的癥狀跟成人稍有差異,兒童抑郁癥多以行為問題的方式出現(xiàn),有時會以暴躁易怒或?qū)W⒘退伎剂ο陆档确绞奖憩F(xiàn)出來,但和成人一樣,患抑郁癥的孩子也會表現(xiàn)出比較悲觀、負面,興趣缺失,什么都不想嘗試的情形,如果孩子經(jīng)常有這樣的行為,就需要父母多加留意了。
如何把孩子激進的負面情緒反應轉(zhuǎn)變?yōu)榻】捣绞降那榫w宣泄呢?最基礎(chǔ)的條件就是需要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引導。當然,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父母采取進一步的動作,才能終結(jié)孩子抑郁情緒的“噩夢”。
02 簡單六步,引導孩子走出抑郁情緒的“牢籠”
如何引導孩子徹底走出抑郁情緒呢?父母所采取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抑郁情緒有一定的影響, 父母理解孩子,讓孩子感到溫暖,孩子的抑郁情緒自然就低;父母越是不理解孩子,過分干涉,嚴厲懲罰,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觀,就越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抑郁情緒。
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抑郁時,不妨試試這簡單六步教養(yǎng)方式,來引導孩子走出抑郁情緒的“牢籠”。
1、要陪伴和支持孩子
簡單來說,就是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陪伴和支持。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無條件的接納與陪伴,當這樣的條件能夠得到滿足時,孩子自然會比較愿意向父母表達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這無疑也讓父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滿足于看到孩子的表象。
此外,父母平時在對孩子的言語也要有所講究,比如,盡量少說一些諸如“多笑一點”“你不要總感覺心情不好”“想開一點吧”之類的改善性建議。事實上,這樣的反饋從心理上來看都是負面的,很難讓孩子真正接受,更無法從中獲得正面的支持。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通過正面的表述,表達對孩子的支持,讓他先肯定自己性格的優(yōu)點,在面對孩子過度擔憂可能帶來的困擾時,對他進行鼓勵和引導。
2、要傾聽和理解孩子
希望得到父母的傾聽,正是孩子所期望的。但在現(xiàn)實中,為人父母者,很容易因為太過于擔心,而急著要告訴孩子該怎么辦,卻忘了本應要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父母尤其要看到,孩子有時候看似無理取鬧、亂發(fā)脾氣,實際上在背后卻是另有原因,這也考驗著父母是否能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
- 父母可以征詢孩子的想法,例如:“你經(jīng)歷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一定不好受,要不要試著跟媽媽(或爸爸)說說看?看看我們能為你做些什么……”
- 或者幫孩子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例如:“你說你不想去參加這個活動,是不是擔心去了之后沒有認識的朋友,會有點小緊張?”當孩子感覺到能被父母理解,跟父母的心理距離就會拉近,接下來也會更加愿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
除此之外,當父母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qū)⒆拥淖龇ㄏ屡袛鄷r,最好打消這樣的念頭,避免給出任何建議,更不要給他們的想法或做法下結(jié)論,這會使本就抑郁的孩子內(nèi)心更加不安和缺失安全感。
父母還可運用表情卡、情緒清單等工具,幫助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同時也讓自己更加了解孩子的感受。
3、引導策略要具體可行
當孩子情緒比較緩和,能一起平靜地溝通討論時,可以和孩子談?wù)劽鎸┬氖虑闀r的具體應對策略,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想出一些策略,列出來之后,一起看看每個做法的可行性。
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也可給孩子提供一些方向或具體的建議,例如:“心情難過時,可以做一些你最喜歡的事情,像畫畫、聽音樂、運動……”等等。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方式,對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掌控情緒的表露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照鏡子,比賽誰能做出最夸張的表情,輪流模仿對方的表情;使用情緒卡片,練習情緒覺察與表達等。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也可用可替換五官拼圖片的貼布玩具,進行表情的配對練習等等。
另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玩“說反話”游戲,每個人都故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說成相反的,越夸張效果越好,通常會引來很多爆笑對話,這些都是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憂郁情緒的很好方式。
4、不要否定孩子的負面感受
’‘性格特質(zhì)“比較偏向負面情緒悲觀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不開心,這些“小事”,對父母來說可能沒什么,所以容易脫口而出:“這種事有什么好難過的,你就是想得太多”之類的話。但這樣說,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你不了解他,還會讓孩子覺得不開心是他的錯,久而久之,孩子會選擇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往后遇到不開心的事時,可能會變得再也不愿和父母溝通了。
5、不要求孩子快速振作
面對憂郁、悶悶不樂的孩子,父母常常希望通過鼓勵孩子來使他們變得勇敢、堅強一些,比如對孩子說:“大家都這么關(guān)心你,你要振作一點啊!”這些看似鼓勵的話語,對正常情緒的孩子沒有問題,但對本就已有抑郁的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無形的施壓,并不能激發(fā)孩子想要振作的動力,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陷入更深的自責之中。
6、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
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情緒。
倫敦大學有關(guān)專家研究了兒童期睡眠不足對情緒的長期影響,他們通過調(diào)查和研究,得出一個結(jié)論: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和好斗等行為。
因此,我們無論是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fā),還是從孩子的情緒方面考慮,幫助孩子改善睡眠質(zhì)量都有現(xiàn)實意義。
此外,有關(guān)研究表明,適度的運動可以減輕孩子的抑郁癥狀。所以,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經(jīng)常運動的習慣,可以把散步、慢跑、跳繩、球類等運動作為日常運動項目。
結(jié)語
孩子如果有抑郁的情緒問題,其實算不上什么大問題,但遮掩或無視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應有態(tài)度。父母不忽視并坦然地面對,將給這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那些情緒容易低落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溫暖的支持和陪伴,而不是否定或指責,而是充分的理解和耐心的引導,也只有這樣,父母才有可能真正把孩子帶出抑郁情緒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