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孩的認知能力應該怎樣(三歲的孩子認知達到怎樣的水平)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邏輯思維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有的孩子說話時,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卻很難讓人找到重點。平時也容易丟三落四的,東西常常找不到,做事也分不清輕重緩急。
在學習上,就更明顯了。一道數學題,前后邏輯連不上,有時候連題目都看不懂,而語文上的句子讓人讀不通。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常常要炸毛:什么情況!明明一句話下來,怎么能寫的顛三倒四的!
其實,是在孩子邏輯思維敏感期的時候,父母沒有重視起來,導致孩子的邏輯能力跟不上,在學習上就比較吃力。
邏輯思維敏感期在孩子3、4歲的時候出現,這個時候孩子會有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問“為什么”。
在3歲之前,孩子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聽到父母說什么他就信什么。但是在3歲之后,孩子就開始了對萬事萬物的質疑,變成了“十萬個為什么”:
“為什么太陽要畫成紅色的”;
“為什么草是綠色的”;
“為什么會有螞蟻”;
“為什么冰箱里面涼涼的”;
……
遇到什么事情,孩子都能跟父母提問,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常常讓父母無力招教。
但也就是這個時候,就是表明孩子羅輯思維敏感期到了,這個時候父母的引導、教育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提升。
缺乏邏輯思維在表現中比較明顯,但是相對于讓孩子學“吃飯”、“穿鞋”等技能上,邏輯思維就顯得有些抽象了。
父母們常常對著“邏輯思維”4個字發愁,不知道該從什么地方下手才能引導孩子的邏輯思維。
那么,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從日常生活下手,怎樣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吧:
首先,我們先從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下手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
當孩子開啟“十萬個為什么”模式的時候,一部分家長是害怕的,因為不知道到底該咋回答孩子,說起來挺不好意思,老母親也不懂啊。
不想阻礙孩子的發展,但是問題又真的不會的時候,父母該咋辦呢?——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父母要提前去查,才能掌握孩子的節奏)。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書籍,找相關的視頻,讓孩子自己從里面找到答案。
當然了,這些書籍和視頻,應該是兒童版的,要讓孩子能夠聽得懂、看得懂。
比如《十萬個為什么》這套書中,就有很多孩子想要知道的小常識;也有很多動畫片里面也有很多相關的內容,比如說《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動畫系列—小太極》里面有很多關于成語故事和中國古代故事。
如果父母有空的話,關于物理相關的,父母也可以做個小實驗來向孩子展示。比如說孩子問“為什么光是透明的,我們看不到;水是透明的,我們卻看得到。”
父母可以用水壺燒開水,向孩子講解水里面的雜質多且顆粒比較大;也可以用筷子給孩子展示折射。
這些在日常中都能做到的,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下,這樣可以通過行動來讓孩子認識到“探尋問題答案”的步驟。
到了這一步還沒完。
在孩子找到答案或者只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時,父母可以協助孩子來理清思路:用紙筆或者小黑板,讓孩子把自己找到的資料列出來,通過佐證或者因果關系,讓孩子了解到答案,也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在孩子理解了答案之后,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問題和答案向其他人講解一遍。
父母不要小看這個復述的過程,它能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是父母鍛煉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方法。
其次,從孩子的認知和敏感期上,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皮亞杰認知發展分段中,在2—7歲的孩子,已經表現出符號性的特點,思維具有具體的形象性。
在認知上,父母可以從形狀、顏色、時間上培養孩子的歸納與概括能力;在敏感期上,孩子在3、4歲的時候處于的空間敏感期,父母可以從大小上來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
通過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認知和敏感期,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聽起來概念比較抽象,但是回歸到教育上,還是通過游戲或玩耍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能力:
堆積木
孩子在堆積木的時候,相同積木堆起來不同的形狀,可以讓孩子了解到空間的概念。
堆積木本身就能夠讓孩子很好的探索空間,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大小等,都讓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把上面提到的抽象詞匯和現實物體相結合,這是父母需要給到孩子的幫助。比如說,孩子把兩個正方體的積木堆在一起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兩個小的正方形,變成了一個大的長方形”;讓孩子去數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積木,可以鍛煉孩子對數字、顏色、形狀等這些概念的理解。
邊玩玩具,邊念出來形狀、顏色、大小,更有利于孩子的對形狀和空間的認識。
捉迷藏
捉迷藏也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在捉迷藏的時候,孩子需要判斷自己能藏在多大的空間里,也能快速、有效的讓孩子認識到空間。
玩捉迷藏的時候,父母不需要非要教育孩子什么問題,但是在游戲之后,媽媽可以跟孩子聊一聊捉迷藏的“心得”:
“為什么寶寶不躲在這個抽屜里呢?哦,這個地方太小了,寶寶進不去。”
“這個地方足夠大,媽媽跟寶寶一起呆在里面都可以呀!”
“寶寶躲得這個地方剛剛好,寶寶再長大一點就躲不下了。”
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感受和實際行動,去探索空間的大小和空間的概念,孩子更容易理解。
不過在跟孩子捉迷藏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讓孩子了解到什么地方安全,什么地方危險是非常重要的。
定時間表
父母可以通過定時間表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時間概念。
·給孩子制定一天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
·在時鐘相應的時間位置貼上孩子要做的事情。
·到了時間,提醒孩子“已經10點了,到了寶寶該睡覺的時間了”。
·在日常中,父母也可以多跟孩子提一下時間:
“十二點了,我們要開飯了。”
“8點半了,媽媽要去上班了。”
“3點了,寶寶喜歡看的動畫片要開始了。”
通過日常的生活事件,讓孩子了解到一天自己可以做多少事情,以此對時間有更清晰的感受。
孩子邏輯思維強,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更順利、流暢的思考問題;
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邏輯思維強才能更順暢、準確的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能更快的找到工作的訣竅和當前的痛點,獲得更好的發展;
……
邏輯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是一種通用能力,也是一種高效的思考方式。
在孩子邏輯思維敏感期,父母引導孩子形成一個更為清晰的思考方式和邏輯架構,對孩子未來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