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書筆記(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書分享)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聽書目的:
叛逆期的小朋友到底需要什么,應該怎么處理更好?每個叛逆行為是怎么產生的,他到底想干什么?我們的處理方式是對的嗎?如果不對,錯在哪里了?怎么調整
核心內容:
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
1、叛逆的表現
表現:不肯聽管教,你讓他干啥,他就不干啥,不讓干啥就非干啥。喜歡發脾氣、鬧情緒、大喊大叫,甚至打罵家人。還不學習,不改正可能會導致性格缺陷。
想要改變孩子,家長需要從改變自己做起,只要運用冷靜、堅定和非控制的態度,堅持用紀律約束孩子,就可以打破孩子叛逆的惡性循環。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2、叛逆的原因
孩子并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孩子在童年期、青春期都可能有叛逆行為,叛逆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而是可能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
導致叛逆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家長方面原因:教養和溝通方式錯誤,引發孩子的模仿和對抗。
表現:
A、吼叫和打罵
孩子因為力量弱小,暫時屈服,但是會助長孩子的叛逆行為,在適當的時候,他們就會有樣學樣,加倍奉還。
B、批評、嘲諷和威脅
帶有攻擊性的語言方式,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價值,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他們會感到自己被打壓,會覺得孤獨無助,也會因此對父母產生怨恨。
C、嘮叨和說教
反反復復對孩子說重復的話,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讓孩子產生抗拒,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會認為他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對父母厭煩,拒絕按照指令做事。
D、總停留在過去
就事論事進行溝通,不要老是翻舊賬
E、引發內疚
你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了?你覺得這樣做對嗎?偶爾可以,經常做會導致孩子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產生內疚,慢慢疏遠你,不愛和你說心里話。
還有家長會習慣性的否認和忽略和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撒謊,或者用過于嚴厲的方式懲罰孩子,讓孩子產生怨恨。
第二個原因是孩子的原因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不成熟,這樣的孩子會容易敏感、沖動、恐懼、憤怒,這些情緒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叛逆行為,所以,要做好孩子的情緒教練。
第三個原因是外部原因
被同伴拒絕、學習成績不好、對外貌的焦慮、兄弟姐妹的沖突、來自他人的心理打擊、性騷擾等。
總結:孩子的叛逆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事出有因”。
3、理解孩子-如何表達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示愛方式就是理解孩子,這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重要前提。要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叛逆行為-孩子表現叛逆,有可能是因為被誤解了。
記?。核呐涯娌贿^是虛張聲勢而已。
要讓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感覺到自己仍然是被愛的,仍然是有價值的,這樣才會盡快的走出戰斗或逃跑的模式,冷靜下來。理解孩子的關鍵,在于要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孩子的意見。
例如:孩子嚎叫、咒罵、摔門、惡毒語言進行挑釁
不要關注行為-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害怕、挫折、沮喪、失落等情緒上,盡最大善意去傾聽。
就算孩子咒罵父母、攻擊父母、逃學、砸東西,他們仍然是愛付的。
導致家長誤解孩子的陷阱:
1)、期望你的孩子做他并沒有準備好的事情
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激勵他,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父母要尊重這種節奏。
2)、對孩子偶爾的不良行為上綱上線
要盡你最大的努力,不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作出大驚小怪或悲觀失望的反應,不要想著孩子任何時候都應該表現得完美。
3)、忘記了責備和批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叛逆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來頑固、倔強,但其實,他們內心也會很受傷。
4)、忽略了充滿愛意的行為的療效
用善意、溫柔的語言去撫慰孩子,給孩子關愛、自尊和安全感,要不斷給孩子確立信心,給予愛的回應。
反思:努力更多的看到孩子的優點,并且率先做出改變,才能造就一個不叛逆的孩子。
4、學做情緒教練
正確的方式:用平心靜氣的方式,帶著溫柔和善意去和孩子溝通。
無法克制時:我現在不冷靜,等我平靜下來后,會處理好這個問題。然后趕緊離開沖突的現場,這樣可以幫助你控制情緒,避免大喊大叫。
5、超越權力之爭
首先,要改變你的心態。
不要試圖控制他,強迫他聽你的話,相反,要學會給孩子賦權和放手,充分的信任孩子,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開動腦筋處理問題,從而更早的實現獨立。
其次,要學會換位思考。
6、強化孩子的積極改變
1)、正強化
當孩子表現得很好的時候,可以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贊、一個擁抱,來給孩子積極的回應,這個獎勵會讓孩子覺得很開心,會強化他們的積極轉變。想讓孩子變好,更愿意與你合作,需要這種正強化的力量。
2)、正強化和獎勵要聯系在一起。
不要把獎勵變成了“賄賂”或者“溺愛”,這樣的做法起不到正向的激勵作用,反而會刺激孩子的物質欲望,他會不斷的用胡攪蠻纏或哭鬧的方式,向你索要各種東西。
不管孩子長到多大,都會希望聽到父母說“我真的為你驕傲自豪”,就算是成年以后,我們依然會渴望從父母的嘴里聽到這樣的話。
7、如何用紀律約束孩子
一方面要有自由寬松的家庭環境,另一方面要給孩子立規矩,從小建立好習慣,建立規則意識,畢竟,這個世界是在各種規則的約束下運行的,“無規矩,不成方圓”。
方法:平衡規則和放入、平衡紀律和自由
紀律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孩子變得絕望和恐懼,另外紀律要對應著后果和乘法,因為只有這樣,紀律才會有約束力。
家長需要作出及時的、有益的引導,在關愛和理解的基礎上來強調紀律。要用教導的方式,而非強制手段。
8、四個建議
一是樹立好的榜樣,強硬的態度是解決不了問題和沖突的,家長自己不要太死板、太嚴厲,對于叛逆的孩子要以柔克剛。
二是要設定限制,但別強加太多的規則。要確定這個規則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益于好習慣、好品格的養成,否則就沒必要堅持。
三是制定規則的時候,要盡可能讓孩子多參與。孩子參與了制定規則的過程,就更不容易違反,他們會更積極的執行。而且,你要相信孩子會有強烈的規則意識,他們有時會比大人更在乎是否遵守了規則。
四是要私下給予回應。如果孩子破壞規則,要承擔相應后果時,要注意保護他的自尊心,不要讓他當中難堪。
即便在懲罰孩子、讓孩子承擔后果的時候,也要告訴孩子,你依然是愛他們的,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不是本人。
總結:
不要強制,要適當的放手和賦權,充分的信任孩子,會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開動腦筋處理問題,從而更早地實現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