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聽話的孩子沒出息(不聽話的孩子真的更有出息)
很多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認為聽話的孩子有出息,有前途,自己也沒有白養。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但是實際上越聽話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越容易陷入失控,這時候父母可能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悔。
比如《都挺好》中的明哲,他從小就非常聽父母的話。因對于父母的虧欠,所以在成年以后要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幫助家里。
但就是這樣一個聽話的孩子,把自己的婚姻過得一團糟糕,而且工作上也不是很順利。

這樣看,其實聽話的孩子僅僅是遵循了父母的意愿,但是他并沒有自己的意愿,甚至他的生活會陷入一個誤區,不僅沒有出息,還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迷茫和質疑。
聽話的孩子,有很多隱患
每個父母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非常的聽話,而自己家的孩子要么不學習,要么很叛逆,總之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就是那樣的問題。
但是父母所不知道的是聽話的孩子,并不是期望中理想狀態的孩子。很多時候,父母孩子過于聽父母的話,反而會讓他的生活陷入紊亂。
心理學上認為,如果孩子過于聽父母的話,實際上是失去了自我。表面上看,他是一個乖孩子,但是實際上他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永遠是為了討好父母而去做某件事情。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會認為我生了你,那么孩子就應該聽我的;我養了你,我是為孩子好,所以孩子就不能反抗。
但是實際上父母對于孩子,有的時候更多時候是需要尊重的。如果僅僅是因為我生了孩子,養了孩子,那么認為孩子永遠欠自己的。孩子就應該照自己給的模板去生活,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
反觀《都挺好》中的名哲,之所以會為了給父親買房,而讓妻子特別辛苦,還埋怨妻子不孝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明明在工作丟了,一家人需要養的壓力下,還打腫臉裝胖子,拿錢給父親買房子。
這種聽話,也讓妻子也傷透了心,對于父母來說,明哲無疑是聽話的,然而他的孝順卻并未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
或者說,這種聽話是因為父母從小教育他做一個好孩子,而對于他生活中造成的影響。
歉疚感,會讓孩子陷入迎合
很多時候,孩子成年以后,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或者是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或者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了一種心理壓力,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施加給孩子的一個壓力。
強勢的父母認為我為你好,所以孩子你聽我的,按我給你說的步驟去做就好了,那么常用的一個模板,就是父母拿捏準了孩子孝心。
比如說我養了你這么多年,為你做了那么多事兒。所以你就必須按我說的做,如果違背了父母的意思,那就是沒良心和不孝順。
這時候孩子就會陷入內疚,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欠父母的,自然就忽略了自我,違背自己的意愿,忽略現實情況,一切都聽父母的。
當孩子這樣想的時候,已經失去了自我,在無意識中就會迎合父母,為了討好父母。同時為了讓父母開心,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兒,這其實就是歉疚感給孩子帶來的一個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為了不惹父母生氣而去迎合。然而即便是迎合,自己的內心并不是十分的情愿。這時候就會陷入了一個既想聽父母的,又覺得內心很痛苦的矛盾中。
而孩子一旦為了父母不斷迎合,到最后就會陷入親子關系的疏遠。
不聽話,才能更有出息
對孩子來說,大部分時間不需要對父母有歉疚感,孝順父母是應該的,但孝順不意味著聽話,更不意味著沒有底線地聽。
比如說父母錯了或者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候如果孩子去還去陰奉陽違全部兼容并包的話,那么這個時候不是愛,而是一種順從,或者說是在一種壓力關系下的討好。
迎合下的感情,是無法具備安全感的。此時會覺得只要迎合別人,才能獲得安全感。還有人會這樣認為自己都已經做到這種地步了,于情于理都要被愛。
這時候,一旦父母再將兒女的順從當做愛的時候,他們就認為子女聽自己的是理理所的話,這時候親子關系就變成了一種壓榨的關系。
一旦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就會造成一種心理的失衡。同時迎合太久,就變成習慣性的愚孝。
這樣看來,不是所有的聽話都能夠成為孝順,都能有一個和諧的關系。對于父母跟孩子之間,更多的是需要理解,接納和認同以及相互尊重。
也只有不太聽話的孩子,才能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懂得原來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是需要界線感的。
這時候孩子就能做到,對父母的話,選擇性地去聽。一旦父母超越自己底線時候,要果斷要對父母說不。這時候才能夠面對問題,而不是將問題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