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培養3個小孩上斯坦福的母親)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11歲到18歲處于青春期,要想孩子不叛逆,教育不要等到11歲才開始,而是從小學階段開始。——陳美齡經驗總結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煩惱莫過于孩子叛逆不聽話,油鹽不進,貪玩愛打游戲,不努力學習,親子關系逐漸疏離,家長卻一籌莫展,無可奈何。
而有一位媽媽陳美齡,十余年培養三個兒子,都考進了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兒子們在青春期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叛逆現象,平穩度過。
陳美齡不僅事業成功,培養孩子也是如此成功,真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陳美齡在80年代曾是一名當紅歌星,曾和張國榮同臺演出。令人詫異的是,在事業紅火的年紀,她結婚生子,還到斯坦福讀大學,拿下教育學博士學位。
她利用自己所學教育理論,傾注心力培養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也先后考進斯坦福,和媽媽成為校友。
陳美齡將自己的教育心得形成了50個教育法,其中特別提到“應對青春期孩子的6個提示”,介紹了她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的經驗,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孩子的教育不是到青春期才開始,而是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準備,青春期教育關鍵在小學。
未雨綢繆,在小學階段,孩子青春期來臨前就要做好準備
陳美齡說,孩子進入青春期,也就是11歲到18歲左右,會有反抗父母意見的場面,孩子要學習自制和了解身體的改變,否則家庭內不和諧,對學業也有影響。兒子們從9歲開始,就開始為青春期做好準備,首先教的就是荷爾蒙的構造。
讓孩子了解荷爾蒙的構造,目的是讓孩子早有心理準備。當青春期來臨的時候,身體會出現很多異常變化,比如變聲、長胡須、身體走樣、來例假、遺精、情緒不穩定等等。
這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孩子自己的錯,而是荷爾蒙的問題。荷爾蒙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會有波動,在不同的一天也有很大差異,孩子常會感覺無所適從,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過了這段時間,一切都會恢復原樣,還會變得更優秀。
需要做功課的還有家長,家長也要了解荷爾蒙結構,學會理解孩子的特殊時期,而不是簡單定性為孩子叛逆不聽話,對孩子說話小心翼翼,生怕激怒對方,反而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陳美齡提到,教育者之間有個共識,3歲前多體驗,6歲前順利參與社群活動,8歲前提高IQ,為青春期做準備。
不是等青春期出問題了才去解決問題,而是未雨綢繆提前規劃,怪不得三個兒子都沒有叛逆,就是因為準備工作做得好。
孩子8歲之前是產生大腦突觸最多事情,要多讓孩子接觸這個世界。讓孩子多參與各項活動,進行各種生活體驗,多看、多聽、多想,讓腦突觸不斷復雜化。等到8歲以后,孩子需要做取舍的時候,選擇范圍就會廣很多、潛力也會大很多。
一個好奇心旺盛、積極向上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可做,有正向的追求,就不會隨隨便便被人帶壞,也不會更沒時間去玩游戲,荒廢人生。
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正視自己,不和別人比較
陳美齡說,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讓孩子認識自我,喜歡自己。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和別的孩子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孩子長得瘦、有的孩子長得胖,有的孩子長得高、有的孩子長得矮,有的孩子長得白、有的孩子長得黑,有的孩子能言善辯,有的孩子寡言少語,有的孩子愛熱鬧、有的孩子愛安靜,有的孩子喜歡文學、有的孩子喜歡理化。
別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就是一母所生一起長大的孩子也差距很大。陳美齡的三個孩子就有各自的特點:老大富有正義感,老二具有藝術氣質,老三溝通能力強。
但是陳美齡沒有讓三個兒子趨同化,而是讓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走好自己的路。她做到“不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不說孩子笨”,也從來不會說“要向哥哥學習”。
不管孩子如何,都是世界上最美的天使,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諸多不同,這個世界才顯得五彩繽紛。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面對身體的變化會顯得格外不自信,這時一定及時開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是他自己特有的,要用實際行動抵制別人的奚落。
兒子本來是個很自信陽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有同學說他胖,他忽然變得異常敏感,變得自卑起來,有段時間甚至抵觸去學校。
至今清楚記得,2020年6月的一天,兒子回家后,誰也不理,把自己關進陽臺,大哭了一個多小時。第二天,看他情緒穩定下來,我們陪他去理發,在車上,給他講了一個繪本故事,叫做《請不要生氣》。
我知道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他在學校遇到的情況完全一致,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也告訴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事情一定要說出口。又過了一天,兒子終于說出心結。鼓勵他發揮自己的優勢,用努力和自信擊破流言。兒子從此又振作起來,期末收獲了了意外的好成績。
小學階段告訴孩子,戀愛是重要的人生經驗,不必視為洪水猛獸
陳美齡說,如果否定戀愛和異性交往,孩子會害怕戀愛,難以建立健全的男女關系。性教育不應該只扔給學校去做,在家庭中也必須進行。在兒子們上初中以前,就開始告訴他們:喜歡上異性是很正常的,和最愛的人結婚,孕育新生命,真是很美好的事情。
三個兒子從初中開始就有了各自喜歡的人,在高中有了女朋友,他們互相激勵著學習,生活過得很充實,也變得更加開心。
現在的家長禁止孩子在中學談戀愛,到了大學又催著孩子找對象,總是走在孩子的對立面,對孩子有潛在不良影響。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說得很到位:孩子們到了高考報志愿的時候,才開始思考自己想學什么;到了適婚年齡,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愛情觀和擇偶標準。
家長們擔心孩子戀愛會影響學習,常常棒打鴛鴦,結果孩子更加不愛學習。2019年,去一個精神衛生醫院看親戚的時候,同屋住了一個15歲的女孩。那個女孩學習一直很優秀,但是初三戀愛了,爸爸直接動手揍她,導致她成績一落千丈、精神失常,不得不去醫院調理。
不如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愛別人,彼此尊重,不做越線之事,一起勾畫美好藍圖,彼此激勵著奔赴未來目標。
關于性教育的問題,一定要盡早進行,不要遮遮掩掩。看到一位家長吐槽,老師給9歲的女兒灌輸人體知識,這不是在教壞孩子嗎?
家長是把老師的好意曲解了,孩子好奇心重,現在互聯網發達,各種信息飛滿天,大人遮遮掩掩不說,孩子會自己去查,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
馬伊琍說的好,從父母嘴里得到真實的答案,才是最好的教育,別讓孩子偷偷摸摸尋求強大的網絡。
現在這方面的繪本特別多,圖文并茂,孩子很容易理解,在青春期來臨前,就讓孩子了解青春期即將出現的身體變化、人體的構造,青春期真的到來時就不會慌亂。
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家長的陪伴要張弛有度
陳美齡說,在育兒方面一個比較大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處于最好的環境中,身邊圍繞著優秀的老師和朋友,接受著許多刺激,從而能夠自發地學習。
陳美齡確實做到了,在孩子每個重要的階段,她都沒有缺席,只是陪伴方式隨著年齡改變而不同。
嬰兒期:三個兒子母乳喂養到1歲零8個月,經常抱抱、背背、親親孩子,讓孩子感受母親的體溫和氣味,從而感到安心。
童年期:孩子上小學了,她一直陪著孩子寫作業,一陪就是6年。她不是充當一個監督的角色,而是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給孩子指點學習方法,讓孩子感到學習不是困難的事情。
青春期:孩子上了初中,她逐漸放手,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陳美齡說:還不放手,父母就會成為他們的依賴,沒有父母監督,孩子們反而不學了。
孩子在不同階段對父母的需要不同,會慢慢從依戀到排斥,父母要懂得及時抽身,逐漸放權,讓孩子成長為有愛又獨立的人。
陳美齡提到,青春期是一個困難的階段,同時又是學業上發力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好好度過。
青春期一般從11歲開始,跨越了小學和中學兩個階段,是孩子將來能否成才的基礎階段,也是關鍵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不能扔給學校去做,父母要承擔起重任。
小學6年,初中3年,這9年,孩子會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兒童,成長為一個有思想的少年。在這期間,孩子的學習、社交、習慣、人格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會出現厭學、早戀、打架、迷戀游戲、成績下滑等諸多問題。
家長如果沒有整體認識、沒有可行方法,只是盲人摸象般教育孩子,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