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遇見孩子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
悠閑的下午,閨密給我泡了一杯濃郁的花茶,也給我倒了一肚子的苦水。曾經乖巧聽話可愛的兒子,到了初中卻變得讓人不可理喻: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我勸他抓緊時間完成作業,他卻故意磨磨蹭蹭;我好言規勸他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他卻總是肆意給你作對,叛逆頂撞……… ”
看著氣呼呼的閨密 ,我給她提了個建議,去看一看《見孩子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 這本書。
遇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就要家長正確的對待親子關系,和諧平穩的幫助孩子度過這一叛逆時期。書中《遇見孩子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就告訴了我們,怎樣在孩子叛逆時期完善親子關系,讓家庭和諧穩步發展。
要悅納孩子,先悅納你自己
家庭教育是親子雙方的心靈相擁,而不是單方面的努力,養兒育女是對耐心的真正體驗。
李亦下班回到家,做飯吃飯,洗碗打掃,早已疲憊不堪,可沒有少提醒兒子抓緊時間做作業。可是一個多小時過了,兒子的作業還是空白。李亦氣不打一處來,揚起巴掌真想狠狠給兒子幾巴掌,兒子卻扭著頭,瞪著眼狠狠地說:“你打呀,你打呀,打死我呀。”李亦氣得眼淚都快出了。
攤上這事為娘的誰都會生氣,可是生氣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激化矛盾的升級。
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情緒,深呼吸,默念一遍“別生氣,別生氣。親生的,親生的。像自己,像自己。”這樣讓自己心里先平靜下來。
想一想自己青春叛逆的時候,不也有這樣嗎?逆反、煩躁,父母多說一句就生氣。現在的孩子不也就是自己曾經的模樣嗎?你要想和孩子好好的溝通,先要悅納孩子。要悅納孩子,只有先悅納曾經的自己。
情緒平穩、內心平和,才能和孩子對上話。和孩子朝夕相處,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孩子,只有你悅納了孩子,孩子才會悅納你。
要評價孩子,先評價自己
現在的孩子很有想法和個性,要想讓親子關系變得和諧友善,那就要正確的看待孩子,評價孩子。但要想正確的評價孩子,首先就要先正確的評價自己。
兒子12歲了,剛上初中,卻不知道從哪學來的粗話臟話。那天,我生氣地說:“你怎么說臟話?”
他瞪著眼睛:“你自己都說,還好意思說我?”
我一怔,大吼道:“我什么時候說過臟話?!”
“哼,什么時候?等紅綠燈的時候你沒說過?”
這一說我想起來了,經常急匆匆趕到紅綠燈處,綠燈就變紅燈,急剎車時難免伴著一句粗話。
我馬上回過神,語氣緩和,態度誠懇,認真反省自己:“我那樣做是不對。今天開始我改正,堅決不說臟話粗話,你也要改掉這毛病哈。”
兒子沒想到我會這么勇敢的自我批評,正確的評價自己,也就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見。
孩子其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懂事,不可教育。我們做父母的如果能當著孩子的面勇敢正確評價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那孩子也會不斷的反思自己,接受別人的批評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教育就是這樣以一片云去推動另一片云。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
有人說孩子是你自己的影子。在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你勤奮,孩子就刻苦;你懶散,孩子就踢踏。要想孩子成為一位勤學好問、彬彬有禮寬容自信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為那種人。真所謂:什么樣的家庭就教育出什么樣的子女。
一次家長會,琳達向班主任咨詢說:“我非常羨慕隔壁英子的孩子,自制能力好,學習成績優。而自己的兒子總是在班上墊底,弄得我一點面子都沒有
經過溝通詢問,老師明白了原來琳達陪兒子做作業,不是刷抖音就是追劇。隔壁的孩子寫作業時,英子不是在做工作報表,就是在閱讀,還經常和兒子同讀一本課外書,討論交流、寫讀書筆記……老師意味深長:“你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和他一起學習吧。”
是啊,如果你愛閱讀,那孩子就看書;如果你愛健身,那你孩子也會堅持運動;如果你寬容大度,那孩子就會樂觀自信……你就是孩子的風向標、引航燈。要想改變孩子,就先改變自己吧。
結語: 叛逆期不僅必要,也是孩子完善自我的必經之路,每一次的叛逆都是孩子一次獨立長大的階段。
在這階段,只有家長正確和孩子相處、理解,溝通,才能引導他們順利的走完這一次成長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