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溝通(親子間的有效溝通)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大學生媽媽:
家里的男孩子沉默寡言,一家三口圍坐吃飯時氣氛比較 “微妙”,孩子和爸爸更是無話可說。
中學生媽媽:
孩子現在處于叛逆期,與我、他爸一言不合就開“懟”。
小學生媽媽:
我和孩子交流時總是“驢唇不對馬嘴”,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急死人了。
▲ 綜藝圖片
一般來說,母女關系最為親密,可在一檔綜藝節目里,演員陳喬恩和母親的交流互動卻存在肉眼可見的隔閡,即使同坐一張沙發也相對無言。
陳喬恩說:“小時候對媽媽有不好的回憶,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 這也使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好好溝通”,“一直都挺孤僻,小學三年級轉學后沒交過半個朋友,都關在圖書館看書。其實也算有半個朋友,就是流浪狗。”
▲ 綜藝圖片
與之相反,熱播綜藝《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和婆婆的相處卻分外融洽,她們一起挑衣服,監督減肥,互相把對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交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并因此處成了“閨蜜”。
順暢的溝通給家長和孩子帶來幸福感,不暢的溝通則阻礙了交流,加固了親子間的壁壘,家長內心縱使有再多的愛,孩子也接收不到。
①
2大原因
讓親子無法正常溝通
美國作家朱莉·摩根斯頓(Julie Morgenstern)在她的暢銷書《家長們:組織你的生活,讓你的孩子和你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中分析說:
“當我們說教孩子的時候,我們把他們帶到了成人世界,他們變成了我們的學生;但當我們相互理解的時候,我們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成為他們的學生。”
我想摩根斯頓說的“成為孩子的學生”,就是在建議家長換位思考,重新回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本源。
我們通過換位思考充分體會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共情”。這與我們常說的“你不喜歡別人對你做的事,你就不要對別人做”有著相通之處。實際上,很多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家長做不到原因之一是:不會“聽”。我讀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此分享給大家:
媽媽問兒子:“如果我感到口渴了,身邊沒帶水,但是,你剛好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
兒子回答:“媽媽,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媽媽聽后非常生氣也非常失望,覺得兒子實在太自私了,便把兒子狠狠地訓斥了一番。
而兒子真實的想法是什么呢?他要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挑最甜的那個留給媽媽。可媽媽根本沒有耐心聽完孩子的話,也永遠得不到孩子心底的那個溫暖答案。
聽,最難的部分,就是不要帶著任何評判去傾聽,心理學叫“無條件積極關注”, 會聽的第一步,學習“閉嘴”。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逼自己一定要立即說服孩子、擺平沖突,等孩子把話說完。
會聽的第二步,家長可以采用復述的方法來確保理解了孩子的觀點。通過這樣的復述,也能讓孩子平緩情緒,開動腦子想一想,剛才自己說的是不是自己真正要表達的。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著急而詞不達意。 ?
通過聽,家長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為進一步溝通創造了前提條件。
家長做不到原因之二是:不會“說”。溝通不是單向的說話,而是雙向的交流……溝通不是單向的說話,而是雙向的交流,所以你說話的內容、語調以及你的非語言表達,比如眼神、面部表情、站姿,甚至推門的方式,都會把情緒傳遞出去。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可能你還沒說話,孩子就已經開始對抗你了。
媽咪Jane在各地的親子講座,有時會邀請家長帶孩子一起參加,通過中場休息的機會和孩子聊天,這樣可以直接聽到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真實看法。以下就是孩子們不愿和父母交流的幾大原因,媽咪Jane做了一個梳理匯總:
● 我爸像領導一樣傲慢,只會對我說大道理,根本不管我想什么。
● 我媽神秘兮兮地拉我“聊天”,可說的都是“學習”和“別人家的孩子” 。
● 我媽話可太多了,管得還特別寬,我聽得煩死了。
● 每次考試前我爸都說,考好了帶你出去玩,可基本都沒兌現。
● 我和我媽不管討論什么,她總能擺出一幅什么都知道的過來人面孔。
● 我爸可兇了,就愛訓我,那眼神、氣勢嚇死人。
● 爸媽和我說話時,通常只是潦草地敷衍幾句,一看就不走心。
● 最討厭爸媽強迫我順從他們的意愿,完全沒有商量的余地。
媽咪Jane也將父母的常見表現大致概況為幾個主要類型: 嘮叨型、比較型、哄騙討好型、打罵恐嚇型,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一定要自我檢討,運用正確的方法與孩子溝通。
8月初,媽咪Jane受邀做客“樊登讀書”之“作者光臨”,和樊登老師進行了一次對談,分享 “格局養育”之道,其中探討了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話題。長按識別二維碼可以收聽、收看音頻和視頻↓
②
用講故事代替說教
溝通可以更有趣
美國早期教育學者麗貝卡·伊斯貝爾等人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讓媽媽們給年幼的孩子傳達故事,一組的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或許還配合生動的表情和動作;二組的媽媽給孩子讀繪本、讀故事。
結果,第一組的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更好。為什么?講故事并配合動作表情,孩子容易理解,還能幫助孩子在大腦浮現故事畫面;在聽故事的同時,孩子大腦中處理動作、視覺、聽覺等區域被激活,容易引起代入感。代入感繼而能幫助孩子趨向于做出與故事角色同步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不愛刷牙,即使家長大費口舌向孩子傳遞刷牙有益健康的大道理,可孩子就是聽不進,記不住;家長把牙杯牙刷都備齊了,可孩子始終對其不感興趣,行動起來也慢慢吞吞。那我們就換個思路,講個有趣的故事吧!
繪本
《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描述了一場鱷魚和牙醫之間的心理較量,用簡單、反復的語句刻畫了鱷魚和牙醫每時每刻戲劇性的心理變化。他們相互懼怕,可是那顆蛀牙把他們湊到了一起。兇惡的鱷魚只得乖乖聽牙醫的擺弄,而紅臉的牙醫也只能壯著膽子上。這種反差不禁讓人開懷大笑。鱷魚都知道該刷牙,小朋友就更應該自覺了。
故事帶給孩子的不僅是情節,更是情節背后的喜怒哀樂和喜怒哀樂里的人生態度。家長和孩子共讀,養成講故事的習慣,讓故事成為促進溝通的第三種力量。
③
餐桌上說說“廢話”
溝通可以更美味
媽咪Jane全家都喜歡美食,不僅喜歡吃,而且喜歡討論怎么做。但一家人吃飯是要經營氣氛的,不希望把吃飯的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的時間變得太緊張,令人不舒服,甚至讓孩子坐不住,站起來就想走。
在每天晚餐餐桌上,媽咪Jane喜歡和孩子聊一些“無用”的事情,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的話題,即使錯了也沒關系,而不要急于檢查孩子一天的表現,點評學校的功課,比如可以“笨笨地”向他們提問一些有趣的問題,告訴他們我們不太明白什么,讓他們來為我們上上“課”。比如老大會給媽咪Jane講年輕人的政治觀,老二會講音樂。
這樣的聊天是產生雙向信任的“催化劑”,孩子信任父母了就會與父母談心里話;當然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多,對他們的信任度也就越大。這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
④
巧妙利用有效犯錯
溝通可以更神奇
最容易讓家長上火的場景是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最容易說的話就是:“我早就告訴過你不要這樣做,可你就是不聽!你看,現在吃虧了吧!”這樣的話原意是好的,父母想讓孩子懂得聽父母話的重要性;可是這樣的語氣和態度非但不會幫助孩子理解問題所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來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
“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是由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也稱為“長頸鹿語言”。
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要關注他的個人感受,先不問“為什么”,而是問“發生了什么?”“你還好嗎?”這樣孩子的感受會好一些;最不該的就是在公開場合批評或數落孩子,這會讓他的尷尬和不堪全數暴露在其他人面前,由此引起孩子對家長的怨恨和敵意,導致溝通無效。所以,當我們遇到越嚴肅的話題,就會選擇越私密的環境和孩子交談,因為在沒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的表現會更自然,更理智,更可控。幾個建議:
從積極的事情開始說起
找對談話的地點和場合
找對恰當的談話時間
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寫出來
⑤
自我發現問題內在關系
溝通可以更溫暖
心理學中的”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它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講的是南風與北風比誰的威力大,它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吹下來。北風刮起了巨大的刺骨寒風,可是行人因為寒冷,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呢,它緩緩地吹出暖風,行人感到很溫暖,于是紛紛脫掉外套。結果當然是溫暖戰勝了寒冷,南風贏了北風。
這則寓言故事傳遞出一種嶄新的育兒觀,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同意見時,要把刺骨的”北風”改為溫和的”南風”,這樣才能讓他們愿意在”南風”中不知不覺地卸下帶刺的外殼,與我們討論各自的不同想法和選擇。
當孩子有不同意見時,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那么,你可能還會說:“孩子不對,難道我也不能說嗎?” “說”不是關鍵,“怎么說”才是關鍵。當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盡量不要使用“不對”、“不允許”這樣直接否定的語言,可以改成“寶貝,請告訴我,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改用“為什么”的問句,就是在引導孩子關注問題的內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