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yōu)秀(做家務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01
孩子的成長里不能缺愛但不是溺愛
前幾天,閨蜜打電話跟我訴苦:最近因為要不要讓兒子做家務,跟婆婆有點不愉快。
疫情期間,老師通過微信布置作業(yè),其中就有一項是每天都要做家務。
閨蜜覺得讓孩子多做點事,可以鍛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孩子怎么收衣服,疊衣服,擺碗筷等等。
幾次下來,孩子有點不樂意了,嘟嘟囔囔不肯去掃地。一直在旁觀的奶奶,索性搶過孩子的掃把:
他還小,哪里會掃地?這點家務我來就可以了。說著就埋頭開始掃地。
到了午飯時間,閨蜜讓兒子擺碗筷,婆婆又說了:
他每天學習已經很累了,家務能不做就不做吧!
幾次下來,兒子也不愛做家務了,總是推給奶奶。閨蜜嘗試跟婆婆溝通,也沒什么效果。
因為老人不想讓孫子受罪,閨蜜也只能無奈嘆氣。
孩子是稚嫩的花苗,需要大人細心呵護,而老人疼愛孩子,這也正常,但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成為一種溺愛了。
有人對某校小生學生的自理能力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
家長每天給孩子整理書包的占38%,洗手絹的占66%,洗腳的占52%,穿衣服的占59%;家長不陪讀就不做作業(yè)的占47%,不會做作業(yè)而常由家長代替的占38%,只有一個學生是獨立完成作業(yè),因為他的父母是文盲。
這個數(shù)據(jù),正如閨蜜的生活常態(tài)一樣,孩子不愿做家務,身后總有一個人會幫他去做。
02
獨立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
孩子在生活中,學著做家務,學著獨立學習,學著整理房間,學著制定計劃,這些,極易讓他找到自己的成長足跡,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前陣子,參加了初中同學聚會,時隔數(shù)年,彼此雖有些陌生,但也很快找回了學生時代的感覺。
大家都在聊著彼此的變化,其中,蕓的變化最大。
自信健談的她,舉止間散發(fā)著職業(yè)女性的干練。她和老公共同經營一家裝潢公司,在當?shù)匦∮忻麣狻?/p>
她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小學二年級,一場車禍奪去了她父親的生命。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了,家里姐妹又多,她是老大,幾乎承擔了所有家務。
她每天跟在媽媽后面,學著摘菜,洗菜,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媽媽做事很晚沒回來時,她就自己帶著弟弟妹妹睡覺。
在艱難的生活里,生活的技能她幾乎都會,她始終沒有抱怨。
因為獨立,她比我們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結婚后,她既要帶娃還要工作,經常也是忙的兩腳不沾地。她婆婆好幾次打電話說要不要過來幫忙帶孩子,她都笑笑說自己可以。
自己能做的也絕不會給人添麻煩,這是她的口頭禪。也正因如此,關于生二胎,婆媳相處等等問題,在她看來都不是難事。
蕓獨立的處事風格,寬厚的性格,讓婆婆很樂意幫她照料家里,一家人相處也非常融洽。
用她的話說:如果沒有小時候養(yǎng)成的獨立,就沒有現(xiàn)在的自己。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明事理的公婆,會體貼的老公,健康懂事的孩子,這是最大的幸福。
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有著獨立品質的人,在生活中,多數(shù)會嘗試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更容易體會到成就感。
生活的獨立,困難時堅強,這是生活對我們的考驗。我們的孩子也需要這份“禮物”,倘若遲遲不肯長大,那才是他成長的一種阻礙。
03
事事包辦等于阻礙孩子飛翔
2017年的綜藝節(jié)目《變形記》,有這樣的一群生活優(yōu)裕的孩子:他們住著大房子,穿著名牌衣服,生活有保姆,出行有司機。
其中,“16歲還要媽媽喂飯”的W女孩,讓人驚詫不已。
她個子高挑,青春有活力,外表看來就是一個乖巧的少女。
但是,鏡頭前的她,自己玩著手機,媽媽彎著腰在認真的幫她剪腳指甲,像極了幼兒園被老師照顧的小娃娃。
穿衣服,她都要媽媽幫忙。
16年的養(yǎng)育,只是讓孩子個頭變高大了,但她卻是個生活的“巨嬰”。
就好比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糖,但吃多了,孩子會蛀牙。父母的關愛就是甜蜜的糖,但給多了,孩子就不獨立了。
孩子需要時間長大。如果我們事事包辦,使他退化了獨立的生活能力,那才是最不可取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不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有一種“帝王蛾”,擁有一對長達幾十厘米的雙翼,但它從幼蟲蛻變時,必須拼盡全力,才能從一個狹小的洞口破繭而出,很多幼蟲在往外沖刺時力竭身亡。
穿越時刻,通過用力的擠壓,血液才能順利送到蛾翼的組織中去,唯有兩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飛翔。
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蛾子就失去了破繭沖刺的階段,它的翅膀也就失去了充血的機會,生出來的帝王蛾便永遠與飛翔無緣。
孩子逐漸長大,當他想要飛翔看看外面的天空時,我們是否給了他一對有力的翅膀?父母包辦一切,才是真正的養(yǎng)廢一個孩子。
04
愛孩子就是學會放手
我們很多的二胎家庭,大寶在小寶降臨之前,“集萬千寵愛在一身”,他們撒嬌、任性,我們都覺得孩子是十分可愛的。
直到新加入的家庭成員,打破他的“中心地位”,孩子就容易表現(xiàn)出失落,甚至抗拒。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用”他,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磨煉他,放手鍛煉他,他也就不會拒絕家庭新成員了。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就馬上過去幫忙,那樣會讓孩子沒有機會樹立重新站立起來的希望。
蔡少芬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明星,沒有明星架子,教育孩子也是嚴慈相濟。
她會陪著孩子一起做家務。一遍遍示范做披薩的步驟給女兒們看,耐心細致地教他們怎么用料,怎么烹飪。
無論是學做菜,還是打掃房間,兩姐妹都游刃有余。
為什么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很喜歡蔡少芬的回答:
“要給孩子機會去解決,比如做飯,是最簡單的修煉,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孩子之間的吵架,她從來不參與。她說這也是讓她們學會彼此尊重的好機會,也可以讓她們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愛孩子,就是舍得“用”他,從生活中的小事去培養(yǎng)他的獨立能力,每個孩子能擁有自己的別樣天空。
正如這樣一段話:
有的孩子是一條小溪,緩緩流淌, 清澈透明;
有的孩子則是一片大海,表面風平浪靜,實際波濤洶涌。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
不要溺愛,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勇敢嘗試,培養(yǎng)他獨立能力,即使是在苦難生活中,也能窺見成長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