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的孩子有何特征(小孩有自閉癥傾向)
自閉癥癥狀與自閉癥特征有哪些?如何評估?如何治療自閉癥?醫生這樣說……。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寶寶不喜歡笑、不理人、沒什么反應… 是自閉癥嗎?
幾歲可以診斷自閉癥?
普遍大約2~3歲可診斷自閉癥,在癥狀表現較為典型的寶寶身上,則可能落在1歲到1歲半之間。不過診斷時間的早晚,有一部分也來自于大人的敏感度。因為許多大人常是在寶寶已2歲多卻仍不太會講話才帶來就醫,所以才使2~3歲為自閉癥較常被診斷出的年齡。

為什么會有自閉癥?
自閉癥寶寶大腦的神經連結網絡與一般人不同,其中八成的病因來自于遺傳,而變異的基因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因此有些爸媽可能會覺得‘寶寶本來的表現很正常,為什么后來會發現有自閉癥?’正是因為自閉癥的基因造成寶寶神經發展異常,隨著年齡發展,與一般人的歧異越來越明顯,自閉癥的行為才逐漸顯現。
有時候寶寶的自閉癥癥狀較輕微、或大人沒察覺癥狀,或是寶寶還沒上幼兒園,社會環境互動的挑戰與刺激仍較少,或是在家里大人已有一套與寶寶習慣的互動模式,寶寶不需要有太多表現即可達到其目的,這些都是自閉癥有時候比較晚被診斷出來或是大人很驚訝寶寶有自閉癥的常見原因。
自閉癥診斷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核心癥狀,并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
人際互動與社會溝通有障礙:
在嬰幼兒期的寶寶可能表現出眼神接觸較少、無法對大人的情緒有適當的反應,例如看到大人笑,不會跟著笑;看到大人生氣,也不會嚇哭…等等。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能不太知道怎么跟人玩,察言觀色的能力較弱、不會辨識情境。多數自閉癥的寶寶,語言發展較為遲緩,有些是完全不會講話、也沒有仿說的動機,只會自創‘火星語’;有些則是雖然會講話,但不會與人溝通,例如可以流利的背卡通臺詞,卻無法回答簡單的問題,或是答非所問、自說自話。
重復的行為與局限的興趣:
自閉癥的寶寶常有一些刻板的或重復的動作,例如重復開關燈、或是相同的路線來回跑。他們興趣相當局限,例如將同一臺玩具車重復往前往后滑、或是將物品規則地排列成一條直線,這樣的活動可以持續長達一兩個小時,而且不容易被改變,如果大人破壞他的規則或是試圖改變他的玩法,就可能引起他極大的情緒反應。他們往往是‘只玩一兩樣東西,只有一兩種玩法’,即使大人買了新的玩具給他,寶寶似乎也沒什么興趣。
其他可能會衍生出的癥狀
除了上述兩項核心癥狀與特征以外,自閉癥寶寶也可能有其他癥狀:
對特定的感覺刺激有著不尋常的興趣。例如:特別喜歡旋轉的東西,將車子倒過來重復轉輪子、轉球、轉椅子,甚至是自己轉圈圈,或是盯著轉動的電風扇看,時間可以超過半小時等等。
另外有些自閉癥的寶寶特別喜歡尋求光線刺激,喜歡一直盯著燈光或陽光看。以上這些統稱為‘自我刺激’的行為,隨著不同年齡,自閉癥孩子尋求自我刺激的行為可能會改變。
多數自閉癥寶寶因為主動尋求社會互動較少(或品質較差,表達不明確),所以常常讓大人覺得很乖很好帶、很能自己玩,或是什么事都要自己來,但若一旦挑戰他們的規則、或對他有所要求(例如:改變他平時做事的習慣或順序、或是拿走他習慣的玩具…等),他們的情緒反應往往會變得比一般寶寶更激烈,例如:大哭、打人、打自己,也很難接受其他東西的條件交換或轉移注意力。
何時要就醫?
大約1歲半左右,如果大人跟寶寶講話或叫喚寶寶、逗弄寶寶,寶寶都不理也沒什么反應,而且語言發展遲緩、玩的東西都很固定,最好要就醫。一旦懷疑,建議及時就診,包括身體檢查先排除可矯正的生理問題;若有需要,及早就醫。
在家里,爸媽可以這樣做
如果已確診為患自閉癥,在家中要避免讓寶寶自己玩自己的,應盡量積極介入寶寶的游戲,如果寶寶不理,可模仿他的動作,制造夸張的聲音和表情,吸引他的注意力;另外叫他的時候,如果寶寶不理,我們可以跑到寶寶面前,將寶寶的臉輕輕轉過來,讓寶寶看著大人,再與寶寶互動,盡量讓寶寶感覺與人互動是有趣的,才能逐漸把他從自己的世界拉出來。
自閉癥有什么影響?
如果有自閉癥,在嬰幼兒時期可能會影響語言發展,同時因為語言溝通能力的不足,也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因自閉癥寶寶通常有些重復習慣,當他們堅持己見又無法溝通的時候,就容易僵持在一個情緒的點,而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寶寶平時習慣起床后先玩特定的玩具5次才肯喝奶,有一天那個玩具不見了,就會很生氣不肯喝奶。寶寶像是大腦被植入固定程序的程式般,認為非得照著這個程序走不可。再大一點的孩子,也容易因為堅持既定的程序,而影響社會適應,如果又加上溝通能力不佳,在交朋友、玩游戲,甚至學習上都可能受到影響。
自閉癥的孩子因腦部功能缺損,可能終生都會受到影響,通過學習與社會化的過程,可以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適應,將疾病的影響降到最低。